在第四次日记课题交流会议上的开幕词
(2011-11-16 20:41:47)
标签:
朱永新山东日记中国教育学会课题教育 |
在第四次日记课题交流会议上的
开幕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
大家早上好!
我是中国教育学会“日记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研究”课题组组长,也是今天这个交流活动的主持人。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牺牲了宝贵的休息时间,来到美丽的泉城济南,来到省城名校历城实验小学。我代表总课题组的八位核心成员和实验小学的老师和领导,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日记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研究”立项于2009年5月,开题于2009年10月。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规定日程。按计划会在明年暑期结题。今天这样的交流活动,也已经举行了四次。我发现,这是一个慢热的、渐进的过程,从第一次会议时100来个学校申请参与课题,到现在已经接近500所;从第一次交流活动的几十人,到第三次的五百多人,今天的二百多人,这个快速发展、壮大的阵势,让我很受鼓舞,也很受感动。
在急功近利教育思潮成为“主流”的时代,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异化为更严重的应试教育的时代,依然有一部分热爱教育、满怀理想、以人为本、关心学生终生发展,重视专业发展和人生幸福的教育人,就是在座的各位,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事情。
2009年5月18日我去中国教育学会取回“课题立项通知”的时候,学会的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对我说:“写日记的好处,是不需要证明的。我们之所以同意你做这个课题,就是想以课题的方式提醒和鼓励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重新重视这个古老又新鲜的教学手段。”这句话让我强烈共鸣,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曾经有老师让我们写日记、写随笔;在人类发展历程中,那些杰出和优秀的人们,不写日记的人微乎其微,他们不记录个人行止的琐事,也会留下他们的思考和奋斗的足迹。在互联网时代,当“博客”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信息时代“自媒体”的主要形式时,我们会发现原来写日记的人是数以亿计的呢。是的,日记就是我们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日记是生命延续的根本,人类文明前进的基础。
不久前,重庆《创新作文》的主编彭治旗跟我聊天,对我们这个课题倍加赞赏,他说他要为他的儿子写日记,也要求他儿子自己写日记。但是他接着说,刘老师,你不知道这个课题是不讨好的吗?我说知道,但我接着说,不讨好的事情,也需要有人来做。现在投机取巧的作文辅导是主流形态,那些应试八股,成为学生案头的经典。但是真正懂作文的老师,心里非常清楚那些古老的、朴素的、永恒的道理:写日记可以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还可以修炼思维、磨练意志、涵养品德,实现自我教育。有了这些基本的东西,就可以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我接着说,写日记是救急也救穷的好办法,是功在考试利在终生的素质教育法宝。我跟北京四中、北大附中的优秀教师交流,都告诉我,他们高一高二的作文课,就是让学生写随笔、写日记,只在高考前夕练几篇考试八股,“一等卷”水平的考场作文就出来了,就是这么简单。可见,写日记的实用,是大实用,真正的实用,永远的实用。
绝大多数子课题学校关注到了写日记对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神奇作用,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日记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他对学校德育、美育、心理健康、学校管理,甚至语数外史地生各科教学,也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我曾经邀请一个高中学校的教导主任参加课题,他很惊讶,说我们是高中生了,哪有时间写日记。我儿子写日记,被我发现,我给他撕毁了。我说高中生更加有必要写日记,时间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他们需要把紧张的课程学习梳理出来,写在纸上;写在纸上的过程就是一个消化吸收加深记忆的过程。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学思路,不是学死的知识。他们需要有个地方排解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后来我了解到,这个教导主任的孩子成绩很差,父子关系很紧张,而且超乎寻常的叛逆。我只能非常遗憾的说,这孩子落入歧途的可能性很大。
日记的确不仅仅属于语文,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心得,都有必要记录在案,成为宝贵财富。山东日照的一个数学老师,多年来数学教学成绩突出,远近闻名,她总是有些独特思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不喜欢数学的学生爱上数学。我跟她说,把您的教学心得写下来,就是日记。哪怕一周一篇,一年下来,也足够出一本书了。高中三年数学下来,您可以出三本书。她同意我的观点,正在悄悄实践。她嘱咐我不要提她的名字,她不喜欢张扬。
像她这样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快速提升了自己的功力的老师,绝非罕见。有些老师把阶段性总结发给我,我发现了他们扎实细致的工作,和这些工作后面的那颗对学生的真诚的爱心;也有老师把成型的论文发给我,我推荐给相关报刊,至今有二十多篇正式发表;还有些老师把“学生日记选”做成精美的杂志或者报纸,邮寄给我,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是灵气和活力。还有些老师,因为参加了日记课题,让自己的专业水平获得了飞翔的翅膀,成为名师,成为教学能手,成为教研骨干。山东阳谷一中的子课题组老师们,研究论文频繁获奖,最近又把课题作为教学成果报到市里,获得一等奖;又送到省里来了,正在等待结果,获奖的可能性很大。在接下来的会议日程中,我会安排一些典型代表,与大家分享他们宝贵的经验和进步的快乐。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名师开始支持我们的课题,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熟悉还是不熟悉,只要我对这个课题略作介绍,很少有人会拒绝我的邀请。开题会议,邀请到了黄麟生,国内连续参加高考阅卷时间最长的老师,还有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商金林,他与大家分享的是他多年来研究叶圣陶日记的独家发现。后来的交流活动中,朱永新、魏书生、崔峦、程翔、周曼云、陈丽等都来了。这些代表当今中国最高水准的教育专家,为我们的日记课题增添了智慧和力量。本次会议邀请到的张丙辰先生,是国家教委主任柳斌老先生推荐的。他本来想亲自参加的,他说如果在北京他会争取参加。张丙辰先生是朱永新新教育试验的核心成员,多年前作河南省焦作市教育局长、党委书记的时候,率先组织领导全市中小学教师,师生同写日记随笔。取得了突出成绩。(张老师临时有紧急任务,让教科所所长周秀龙老师替身。他说,当年的工作主要是周老师做的,周老师讲效果更好)
另外,我要告诉大家,中国教育学会已经同意了我的申请,要把这个课题要持续地做下去,希望有更多专家、学校和媒体参与进来。凡是本次没有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实验学校,都可以滚动为中国教育学会的“十二五”教科研规划课题。
亲爱的各位老师和领导,恕我直言,每年的国家级课题成千上万,大而无当无所不包的居多,像我们日记课题这样古老又新鲜、具体又开阔、没有所谓学术门槛,凡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老师都可以参加、都会有收获的,并不多见。改变,就从点点滴滴、扎扎实实的行动开始,从一篇篇日记、随笔开始。让我们一起努力。谢谢大家。
2011/11/8
几句原创的心得,奉献给大家:
1.“日记”的“日”,是个副词,“日记”就是“经常写”的意思。
2.只有写,你才会写(契诃夫);书写可以训练你的思维,培养良好的手感,才可以找到“下笔如有神”的神奇状态。
3.人的一生,某中意义上,就是忘却和记住的战争。写日记,可以帮助你在这漫长的战争中胜出。
4.写日记有三重境界:第一,生活智慧;第二,思维方式;第三,人生哲学。
5. 日记是生活,是关于有价值生活的反思;是关于共同价值生活的体验。日记是人内在力量的外露。
6. “记事是为自己留痕迹,记理是对人类作贡献,我不愿为自己留痕迹,愿对人类有所贡献。”(阎锡山)
7. 如果我们觉得哪个日子过于苍白,根本不配走进日记,那就证明我们需要丰富自己的心灵生活了。(张丽钧)
8. 写日记,是一种生存智慧,成功哲学。因为观察积累思考,是一切前进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9. 不写日记的人,一天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写日记的人除了回顾和反思了一遍,还留在纸上,永远保存。这是什么效果?
10. 没有人督促,也没有经济效益,每天无数博客文章传上来。这就是日记啊,写日记,是一种次本能。久了,会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