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食写色,性也”
除了食和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本性基本上被忽视了,这就是写。很多不喜欢、不理解写作的人,把写作当成了一件苦差事,不到万不得已,决不写作。更有千千万万必须参加中高考考试的学生,他们硬着头皮为了分数写作,很痛苦,也很无奈。是什么让人之本性变了味儿,走了型,不再可爱了呢?
是错误的理念和方法。吃东西,写作,性,本来就是同样美好的,若一定要分出先后次序,应该是:第一,食,没有蛋白维生素生命肌体无法维持;第二,写,没有表达和交流得不到合作,也得不到两性的和谐;第三,色,没有异性交流,个体自身不快乐,人类的自身发展也无从谈起,而且不符合优生优育的科学。道学家让性爱变得丑恶,素食主义者让人吃东西也战战兢兢,同样的道理,不懂得作文的语文老师让写作变得可怕讨厌。
我至今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感受不到写作的快乐。哪个孩子不会说话?哪个孩子不渴望表达?在人群里,谁可以不用交流,谁又不需要交流?在工作和生活中,哪一件事情可以不用表达和交流?
“作文就是写话”,这是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话。极端简单明了,简单到了近乎废话、无人爱听的地步。很多人没有很好的理解和运用这句话。正应了那句话:“回归常识,就可以得到别致的发现。”作为常识的作文道理,无非就是把嘴巴的劳动转移到手上,把“心口联动”的快乐合作,变成了“心手联动”的有趣结合。何难之有?略加训练就可以了。
有一个孩子,已经上了初中学生,满脑子从老师那里得来的“急功近利”的作文技巧,从网上找到了我,诉说她的苦恼:她最怕写作文,每逢作文课,就像挤牙膏,一字一句往外挤,挤上三五百字就再也挤不出来了。我问她相关情况,她快速回答,语言生动有趣,充满智慧。最后,我告诉她:“你是作文的高手,完全不理解你为什么说自己愁作文,害怕作文。”她说:“晕,凭什么这么‘诬蔑’我?”我说:“您把刚才我俩的聊天记录复制下来,把我的提问删除,略加整理,看看是不是一篇很不错的作文?”这孩子照做了,并且把那篇作文交给她的老师看。几天后,她兴奋地告诉我:她的作文被老师表扬了,原来作文这么简单啊。
对于下笔踌躇、眼高手低的孩子,我的“绝招”之一(我共有绝招3个,可以解决天下所有作文疑难杂症)可以对付:把孩子的嘴巴封上(可以用胶带,可以用命令),用纸条跟别人交流。所有的表达和交流都必须用纸条进行。这办法需要强制执行,但是效果神奇,一般情况下5天见效,第六天开始,这孩子一天不写作文心里就痒痒。
有不少专家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认为只要增加了阅读量,作文水平就会自然提高。这句话自然不错,却是片面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喜欢阅读的学生,写作水平并不高。为什么?因为他过分强化了眼睛和大脑的合作,忽视了嘴巴和大脑的合作,更没有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读得越多,发现差距越大。本来挺有信心的,越读越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写作的材料了。这个时候,怎么办?要写,一定要让孩子的手指头运动起来,要让他把心里的想法、感受、见闻写在纸上。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奇妙的手感。手感好了,下笔就真的如有神助了。甚至会出现大脑没有想好,写着写着奇妙的美丽的深刻的精辟的句子自动冒出来,流出来,笔尖儿牵着大脑走,越写越开心,越写智商越高。
用进废退,人身上的所有器官都遵循这个原则。写作靠手指,一定要让手指动起来,用起来,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吃饭是本能,但是婴儿吃第一口饭的时候还会呛着呢。慢慢的每天三遍,强化训练,终生不辍。要把口腔里的一系列复杂运作程序反复使用,精通熟练;性爱是本能,但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的时候,还惊慌失措(此处省略300字);作文是本能,但是要把手指用起来,让每个关节肌肉神经运动起来,笔走龙蛇,心手(笔)一致,很快就可以游刃有余,下笔如流水。别无他法。每天一篇,一辈子不停止,可以成为专家学者、人生快乐的老寿星。三五天写一篇也可以的。以“让手指保持在状态上”为宜,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刀切。日记,也不必每天都记,“日”,在这里是个副词,“频繁”“经常”的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