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给求职者一个“回复”

(2009-01-07 12:45:48)
标签:

就业

求职者

一份

求职信

请给求职者一个“回复”

 

文/刘加民

 

据我所知,求职者的简历发出去,9.99999%是泥牛入海,石沉大海。不管你是电子邮件求职,还是信函求职,通常都是“不知后事如何”。

曾经求过职的人会有这样一份体验:发出自己精心炮制的求职函,都是满怀着希望的,从发出去的那一刻起,心里就多了一份惦记和牵挂。对那些比较靠谱儿的工作岗位,甚至会成为求职者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心病”。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刊信箱。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毕业班的大学生研究生,被折磨得神经兮兮的了。

这样的折磨,会持续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有些求职者通常从头年的10份就开始在形形色色的招聘会上奔波了。

职场现在是“买方市场”,加上经济萧条,找个适合的工作不容易。但是用人单位往往收简历来者不拒,越多越好,所以每一个岗位都会收到不少求职信。如何处理这些简历,不仅仅是个工作习惯问题,还显示出相关人员的素质和修养。是不是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充分体谅和呵护来求职人的心情,是区分一个人是否善良的、有爱心的硬件。他应该想象得到,那份求职信的后边是一个年轻得稚嫩的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需要大家呵护。也许他已经碰壁无数,处于崩溃的边缘。这个时候,您的一句简单的鼓励就至关重要。

另外,求职简历里边有不少个人信息,从责任心的角度看,也要妥善处理,防止流到不法之徒手中,让手机成为垃圾短信的接收器。

实现每信必复,是不是工作量太大?

我细想了一下,还是可以的:

第一,电子邮箱设成“自动回复”,这只是举手之劳。不过要尽量吧回复的话语说好一点,要诚恳和礼貌,最好有点安慰和鼓励。

第二,在收简历的时候,明确告诉求职者:10之内没有回音,就是不考虑录用的意思。别让人家苦等傻等,牵肠挂肚。

第三,明确向求职者承诺:如果不予录用,我们会妥善处置您的求职简历。

与求职相似的情况是,给报刊社投稿。不少喜欢文字工作的人会明白,遇上热心的编辑,会回一两句表示鼓励的话,甚至提供修改意见。哪怕是一个统一打印的小纸条,也会令投稿者大为感动。我至今保留着中学时代上海的《少年文艺》给我的退稿信。几乎成为文物了。如今自己多了编辑,还是常常想起当年自己投稿的经历和感受。我就职的《中学生》杂志的主编叶至善老先生,据说曾经是每信必复的,重点作者甚至可以成为朋友,不用的稿件也会及时退回,并提出建议。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善良心和工作热情。非一般人所能为。

我从事编辑工作9个年头,基本上是每稿必复的。(电子来稿的全部是“自动回复”,在此基础上,八成左右的来稿是阅读了再回复一遍,写上几句鼓励或者修改意见)。因此,很多作者成了朋友,很多孩子上了大学依然保持对《中学生》的联络。很多作者自觉约束自己不一稿多投,不抄袭仿冒。2006年3月我发起“新作文行动”时写了“倡议书”,希望能够得到专家、教师的支持,很快得到了上千个电子邮件的回复。专家、教师作者都很快给与回复,甚至写下长长的“声援词”。这说明,对投稿者好一点,不仅仅是职业修养问题,也是开展工作必不可少的人脉积累。

这道理也适用于求职招聘。求职者寄过来的是一份求职信,也是一份对自己单位的信任和欣赏。有些编辑说不回复就表示了“不用”的意思,但我想,对投稿者来说,感受大不同。

同样是编辑,有人能够做到每稿必复的,也有不的(连电子邮件的自动回复也没有的)。不会使用电子信箱,甚至连电子信箱都没有的也大有人在。有些国有社的编辑甚至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习惯,对所有作者都是牛比烘烘,坐失很多畅销图书的可能性。本人做到了来稿必复,由此及彼,将心比心,就希望招聘人才的单位,给求职信也回复一下。

 

2009-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