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与郭敬明
(2008-12-04 13:40:07)
标签:
两腮年度作家最小说独出机杼韩寒 |
韩寒与郭敬明
我电脑敲"郭敬明"的时候,出来的是"过精明"。不是我故意,是天意,却基本上可以概括我对这个孩子的印象。我的印象来自两个地方:第一,抄袭官司,输了官司,赔钱不道歉的倔强。第二,他面色苍白,两腮塌陷,染出来的黄色头发总是盖住半个眼睛,目光飘忽不定,躲躲闪闪,习惯于从自己的头发缝隙看人看世界。后来陆续出书版图书,承包《最小说》杂志,与员工发生的薪资纠纷,频繁上镜,一直到这几天炒作要演电视剧等等,都是被我戴了有色眼镜观赏的,无奈“先入之见”挥之不去。
韩寒的名字比较正气,我原来觉得他比较愤青,或者叛逆,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才发现他早已经长大成人。他的文章大胆锐利,锋芒毕露,但是充满智慧,这一点让我很舒服。他的刻薄和深刻,抓症结往往独出机杼,又狠又准,让我想起了鲁迅。说他就是"小一号的鲁迅",也不为过。
两个人的文字风格反差极大。同样是80后的佼佼者,同样的快餐文化和应试教育所培养,同样是海派文化熏染下的男孩子,差别咋就这么大呢?!韩寒的文字辛辣机智,让人出其不意,又心领神会。很多句子是可以流传的格言。比如:"我认为语文课到了初中就可以停止了""对我来说,数学,学完小学就可以了。"(很多,一时凭记忆想不起来,读他的书的时候,让您不断接受这种精辟和深刻的小刺激,是一大特色)。郭敬明的文字,比较绵软,忧伤,冷艳。郭擅长叙事,煽情和小资情调,非常迎合青春初期的小女孩趣味。比如:“读着......禁不住泪流满面”之类经典句型,一搜一大片。若想在他的文字里寻找深刻和见地,比较困难。如果韩寒给人的是智慧的碰撞,郭敬明给人的就是心灵的抚摸,或者是用吃了鸡蛋韭菜馅的饺子的嘴巴伏在你耳朵上悄悄说说,他昨天亲眼看见你的女朋友偎在一个大个子男孩的怀里,斜靠在肯德基门口的大树上吃草莓味儿的“奶昔”呢……
不难发现,韩寒的粉丝更多的是男生,甚至男人。这几年很多成年作家慢慢开始发现了韩寒的价值,引为同类。韩寒其实是我们这个臃肿的冷漠的时代躯体的牛虻,不嫌脏,也不嫌臭,更不嫌牛皮厚,冷不丁咬上一口,一定会出血。他对于中国作协副主席们的挑战,对于"梨花体"诗歌的嘲讽,对于“做鬼也幸福”的王兆山的痛骂,他对于活着或者已经死去的权威和名流的消解,都是快人快语,有些爱,也有些怕。我说了,当年在半租借活动的鲁迅,就是靠着这支尖酸刻薄、所向披靡的"金不换",维持生活,成就思想家和文学家名号的。
韩寒喜欢在博客上耗费时间,这也是他率性的表现。博客文章是不计报酬的,可是他为了满足粉丝儿们的要求,坚持深更半夜出来写文章,让苦苦等待的拥趸者抢了沙发,然后满意地睡觉去。他2008年下半年连续不断的笔墨官司,让他的博客点击量超越了"世界第一"的老徐,成了新的世界"博王"。可是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新浪网是否给他报酬,我不得而知,但据常情常理分析,在虚拟的世界里给读者提供免费的精神产品,是需要一点境界的,何况人气旺盛、市值不低的韩寒。
郭敬明(过精明)就不同了,招招都是有的放矢,对准了可爱的金钱利益、名声人气,决不做无用功。他的文化公司效益不错,《最小说》卖得挺好,年度作家富豪榜上,超越众多众多老少作家稳坐榜首位置。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效益",不苦心经营,不彻底精明是得不到的。包括他最近可能要出演《流行花园》续集的男一号的传闻,也无不带着浓重的商业色彩、炒作嫌疑。
曾经有好事者把韩寒与郭敬明拉到一起,面对面做节目。看得出来,韩寒真的是从心底里不感冒郭敬明的。而郭敬明呢,也是"道不同不足与谋"的表情架式。韩寒自己说,自己其实是个职业赛车手,写东西只是为了好玩和无聊。郭敬明没说,但是看实际表现,他是要专门吃"文化"这碗饭的了。将来的文艺界,会有一个面色苍白,两腮塌陷,染出来的黄色头发总是盖住半个眼睛的大人物。这个形象,对当下和未来的中国文艺的精神状态,具有绝妙的隐喻意味。
200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