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心理脆弱期”的媒体责任

(2008-11-06 13:59:39)
标签:

媒介素养

社会心理

民工

经济晰

发达地区

“心理脆弱期”的媒体责任

 

文/刘加民

 

最近一个时期,不难感觉得到,大众已经进入了一个“社会心理脆弱/敏感期”,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掀起轩然大波。这个现象,需要冷静对待。

113看中央台的“朝闻天下”,得到一个新闻:重庆市火车站出现了“民工返城流”。这些民工来自广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因为金融危机已经爆发,导致出口下降,产能降低,不得以裁减员工或者降低员工工资,这些农民工开始回乡另谋出路了。

记者:老乡,为什么回来了?

民工:那边工资低了,没法干了。

记者:现在多少钱?

民工:每天几十元。

记者:具体说是多少元?

民工:每天九十元。

记者:过去呢?

民工:过去每天一百元。

从“每天一百元”降低到“每天九十元”,于是记者得出结论:经济危机已经导致就业困难,民工返乡重新就业已经成为趋势。山雨欲来风满楼,大家都惴惴的。过几天,这记者就从别的地方反馈回来,真的是经济危机了,孰不料,源头就是他自己。

这个新闻是很“可疑的”,记者的“主观性”过分明显:第一,每天九十元,每月就是二千七百元。这个薪酬标准在北京也不是很低的。能够导致农民工返乡吗?第二,出现民工返城的现象,有没有代表性?有统计学的计算?如果“三千员左右”的农民月工薪酬都不能留住他们,广东沿海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有媒体从业经验的人都知道,从火车站上找一拨儿民工模样的人流,并非难事,进行“启发式采访”也轻而易举。

媒体的主观臆断,或者“想当然”的倾向性的报道,影响是很糟糕的。几年前,有个记者看见街上有一个女孩穿了红裙子灵感爆发,马上回去写了新闻《街上流行红裙子》,第二天报纸一上市,大小商铺的红裙子就开始热销,没几天,这个城市的女孩子就真的开始穿红裙子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可见一斑。那些喜欢追赶时尚的年轻人其实是被被一个并不可靠的“假新闻”误导了。

因为误报或者引导性特别明显的新闻,而导致“抢购风潮”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引起地区性、全国规模的民众恐慌,甚至社会暴乱,也早有耳闻。比如警民冲突、医患矛盾、干群紧张、师生暴力等等。上网一搜,数量惊人。

发生在近三个月内的公共卫生安全事情,如毒奶粉、毒鸡蛋、毒花生米、虫柑桔等等,媒体(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短信)起到了呼风唤雨,推波助澜,兴风作浪的重要作用。大量“网络暴民”更是“唯恐天下不乱”,恶意传播和制造不良信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滚雪球效应”,也将这些泥石流一般的信息成倍放大,导致更多更大的社会影响。

目前,社会进入“心理脆弱/敏感期”,杯弓蛇影,人心惶惶,浮躁焦虑,戾气冲天。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社会诚信系统”的破毁,导致民众在真实信息出现之前“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在真实信息出现之后,也仍然犹豫观望,不敢断然相信,主流媒体,甚至政府本身,的公信力大大降低,因为很多虚假、恶劣信息正是来自这些地方。周正龙的假虎照事件(还有无数更加“失信于民”的事件)对诚信政府形象造成的巨大损害,已经可以看出“效果”了。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民众的“媒介素养”欠缺。这是一个个新兴的学科,国内只有北大、清华等少数大学开了选修课。主要是教给大家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管理失范的的时代,有效的避免伤害,减少损害,实现正确决策。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全民要补课。“媒介素养”较好的公民,应该是不容易被误导,不容易被忽悠,神经和心理都不会太脆弱的人。

在整个社会进入“心理脆弱敏感期”已成事实,快速改善也无可能,公民“媒介素养”没有提高,对不实信息还不能实现自我防护的当前,我想,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大有可为,恰逢其时。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条新闻的真实性和导向性开始,立足真实,看见后果,降低负面,减少损失。

2008-1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