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告慰谢晋?
(2008-10-27 09:14:55)
标签:
主流电影年轻导演势利眼国际大奖谢晋 |
拿什么来告慰谢晋?
文/刘加民
浏览了相关资讯,我了解到几乎销声匿迹的著名导演 谢晋先生,这几年一直不开心。这位绝对大师级的电影人,竟然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手上有几部自己非常喜欢的电影剧本,却因为找不到投资而一直拖延下来,如今,成了他永远的遗憾。
我听说过如今电影电视这一行“水很深”,很多人陷进去了,赔得精光;很多才华横溢的电影导演、编剧、演员因为得不到资金,只能为“电影频道”拍电影(能够进入这个频道,早已是挤破脑袋而不得了),甚至只能拍DV。市场经济是注意力经济,观众都是“势利眼”,谁忽悠得厉害,就买谁的账。现实情况是:十几亿中国人民年复一年,只看见那两三个导演在那里折腾,每年弄出来两三部“超级大片”。这几个上亿人民币堆出来的浮华空虚的 “视听奇观”就是我们的时代主流电影。可是我不相信,名气、实力、经验、人脉等等各个方面都是国内翘楚的大导演谢晋先生,却遇到了融资困难的尴尬。
这个时代的富人哪里去了?有没有略微懂得一点点电影艺术的富豪设立个基金,专门资助无名无姓的年轻导演?在经济腾飞的伟大时代,政府有没有义务在体制上为不擅长“市场化运”的艺术家想点办法?文化事业有其独特性,不能纯以成败论英雄。卖得好的未必就是好东西,叫好不叫座的电影年年都有,获国际大奖却转瞬即逝的垃圾电影也时有耳闻。还有更多的好本子仅仅是因为资金匮乏胎死腹中。我觉得在富豪们觉悟提高之前,政府应该有责任采取措施帮帮他们。
谢晋导演的突然去世,让浮躁的我们忽然注意到了他的“存在”,可是在他人生最后的十几年里,在为拍摄自己中意的电影而苦苦寻找资金过程中的寂寞和焦虑,我们未必能够深切体会到。死者长已矣。还有更多的各行各业的专家能人,就活跃在我们的身边。年轻的、年老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也在像谢晋一样一边坚持自己的艺术操守,一边焦虑地等待,等待政策,等待资金,等待伯乐。有些等来了,有些等不及下海抓经营去了,有些蜕化成随意曲解经典以满足大众口味的“明星教授”。也有些像谢晋导演这样落寞地死去了,枕边放着的是呕心沥血、皓首穷经的手稿。连一声同情的叹息都得不到。
我想到了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的那段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说我们现在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似乎不合时宜,但是谢晋晚年遭遇的标本价值值得重视,至少我们要认真对待,用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改进”也算是告慰谢晋先生的在天之灵。
200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