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心得》\《2007年中考作文阅卷心得》序言

(2008-02-05 15:27:58)
标签:

杂谈

  

    

编者的话

 本文博主为《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心得》《2007年中考作文阅卷心得》的序言,刘加民主编,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心得》\《2007年中考作文阅卷心得》序言《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心得》\《2007年中考作文阅卷心得》序言

     本书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所有的稿件均由阅卷老师提供。因为我们认为,“评分标准”固然重要,可真正决定一篇考试作文分数的却是阅卷老师——“标准”是由阅卷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落实和完成的。

     多年以来,阅卷老师的主观因素对实现中高考作文命题意图的影响重视不够,甚至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这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大问题。同样的作文卷子,在不同的阅卷老师手上会给出相差很大的分数。今年江苏省高考阅卷室里,有一篇作文从37分上升到54分的传奇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真正高效的应试辅导,要从研究阅卷老师开始——这就是我们编这套“阅卷心得”的出发点。

     您马上就要翻开的这本书里,我们约请的这些来自全国各大考区的阅卷老师,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他们身处阅卷中心、面对一摞摞考生作文时的“原生状态”。我们在编选体例上的创新,也遵从了他们的意见。主要体现在:

     一、除了沿用精选“满分作文”并分析“满分理由”的流行做法外,我们还把其他得分层次的作文也选一两篇出来。“一类卷”、“二类卷”、“三类卷”,一一展示,指出失分原因和提升方案,供不同水准的读者(主要是明年的考生)参考。

     二、每一个考区题目之后,我们都请阅卷老师写一篇“阅卷心得”,提纲挈领地对命题意图和考生们的实际表现进行分析。我们不要空洞的理论,我们只要老师们极具个性特色的性情分析。

     三、在每一篇具体的学生作文后边的“阅卷感受”、“得分情况”和“提升点”里,我们都避开千篇一律的空洞乏味的理性点评,让老师自己说“感受”。“评分标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看,这“评分标准”被阅卷老师“吃透”了之后变成了什么样子。

     四、考过的题目不会简单重复,但是一定会透露出将来的命题走向的相关信息。基于这个事实,我们在每个以考题为核心的单元末尾,附录了精心挑选的“相关积累”,读者如果能够在这些相关素材上面流连几分钟,一定会对来年的命题脉象有所感觉。

     在本书的“附录”,我们精选了5篇“阅卷老师,请说出您的真实感受”征文来稿。这个征文活动是“新作文行动”继作文打假之后发起的又一个建设性作文“行动”。十几家著名作文报刊联手征集,一百多个阅卷老师袒露心迹。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我们将在2008年暑期推出集中反映2008年度中高考情况的精品图书。敬请关注。 

                                      刘加民

2007年9月

        《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心得》\《2007年中考作文阅卷心得》序言《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心得》\《2007年中考作文阅卷心得》序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