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1294023802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琥珀里的青春 — 昆曲《玉簪记 偷诗》观后感
(2007-11-21 23:34:25)
标签:
我记录
感动瞬间
视觉/图片
昆曲
玉簪记
偷诗
罗晨雪
潘必正
陪朋友看昆曲《玉簪记》,第一次看,就爱上了这个戏。
动静皆由心生,悲喜出于真情。活泼泼的青春里,脆生生的爱。
大凡昆曲里的书生,都会些小偷小摸的技术,比如跳个墙呀、盗个墓啊,相比之下,潘必正经常偷进道姑禅房的行径真是算不得什么。“偷诗不算偷!”狡辩得可爱。不知道鲁迅先生看没看过《玉簪记》,或者古今读书人都有一样的狡猾?
这个书生如此有趣。为了爱情,他步步为营,小心论证、大胆实践,煞费苦心。套用一下王婆的“挨光”理论吧(虽然有点粗俗,但大同小异):潘必正听琴听到白云楼上,陈妙常不曾赶他走,便有了一分;二人坐而论琴,一曲《雉朝飞》逗出《潇湘水云》,便有了二分;问到“衾儿枕儿谁共温”,这书生趁着前二分得意便有些忒性急了。小道姑果然脸上挂不住,半真半假发起怒来。不过这一个跌宕却为下面一转做足铺垫,可算得是第三分;陈妙常毕竟也是少年心性,虽然娇羞却瞒不住内心里爱的愿望。谁知心事竟被心上人听了去,一层窗户纸陡然穿了个大窟窿——亮堂堂的第四分。
《琴挑》一出,便有了四分光景。开头一支[懒画眉]还只有客旅凄凉况味,收尾的[前腔]就已经充满了对爱情的期待。活泼泼的青春里,才有如此脆生生的爱情。那少年人不顾“苍苔露冷”,痴痴地站了好久。半晌回味,才发现自己已经走上了“西厢行径”。又惊又喜,又盼又怕,也难怪就生起病来了。
生病了,才能逗出下面的故事来。秀才生病,道姑问安。妙常有心,便是第五分。女人总是心软的,包惜弱当初也只把完颜洪烈当成她的小白兔呢。更何况明知秀才心病的陈妙常,自然地由怜生爱爱转深。虽然碍着老道姑不能说明,但看那眼神中的关切和心疼,也有着六分了。
接着说“挨光”。陈妙常偏偏要把心事写在一张小小红笺上,酝酿出带来“祸患”的第七分。潘必正偏偏好运气,拿到了要挟妙常的“证据”。这一下,主动权突然易主,妙常不得不“就范”。
八分光景,十分美妙。接下来自然是水到渠成,羞涩而谨慎的彼此试探终于有了答案。欢欢喜喜拜天地,第九分上终于成就了百年之好。
据说解放前《偷诗》这一出是有点“粉”的,不过具体怎么演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那真应该感谢俞老先生及“熊猫”们这两代艺术家。现在看到的这一出,是全剧最自然、最温馨的段落。真切纯粹的“小儿女之情”,正是《玉簪记》区别于《牡丹亭》、《长生殿》、《绣襦记》等等其它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偷诗》是全剧的最美乐章。
看《玉簪记》,如同看凝固在琥珀里的三叶草。透过岁月的苍黄,那翠绿依然,像要滴出水来。
PS: 潘必正
罗晨雪 饰
(优秀青年演员、全国昆曲青年演员“十佳新秀奖”获得者)
陈妙常
张争耀 饰
(优秀青年演员、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金奖获得者)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绿盛红肥烂柯山 不期先夫衣锦还 - 《烂柯山 痴梦》精选
后一篇:
清明上河图 - 大型舞蹈诗 《清明上河图》精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