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教师“跨界成长”
(2019-10-26 09:46:42)
你的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你的数学是美术老师教的?网络上一直流行这样的话,原来是调侃的味道。然而,在生活中,这种段子话变成真实的教育场景,跨学科老师成为“香饽饽”。笔者在宁波市义务段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教学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书法、美术、足球等少数课程有外聘教师外,其他课程全部由在校教师跨专业兼任,而且每门课都有两名教师。全校教师全都积极发挥自身特长,教学生课本以外的知识,校领导也不例外。这样的拓展课程开发,促进了每个教师专业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引领孩子们融合学科跨界学习的过程,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今天的世界,互联网的时代,是万物相连的时代,是学习化社会的时代,意味着横向层面,打破各种制度性的桎梏和边界,重新构造着全新的教育生态。项目化学习、STEAM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场馆式学习……“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的专属权利,传统的专业“边界”正日渐模糊。作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者,学科教师只有摒弃“传道”“授业”的传统观念,打破学科狭隘的专业壁垒,实现“跨界”生长,才能在信息化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实际上,在教育发展中跨界从来不是一个“隐形”词汇。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优秀教师已经在身体力行地进行跨界融合。上海滩上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本是历史专业毕业,深厚的历史学养为其语文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有北京城特级教师窦桂梅是教小学音乐的起步的,依赖精湛的音乐素养,她尝试着将语文教育与音乐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教育风格。
能否“跨界”生长是一个很有哲学价值的时代命题,标志着学科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工作者转变为学科育人的专业工作者,需要广博的知识和开放的视野,需要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跨界,需要跨越思维定势的界限。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未来已来,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师必须不断突破自我疆域、打破专业壁垒。教师要自觉开放自我,主动融入这个开放的时代,以兼容并蓄的胸怀,悦纳事物;要广泛涉猎各类资讯,探究体验活动,拓展自己的爱好,积极寻找各层次“跨”的可能性。教师“跨界”能让视野变得更宽广,更容易在教学中总揽全局。毫不夸张地说,一位有魅力的老师更容易影响他的学生,乃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魅力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好教师必定勇于跨界,这是专业成长必备的素质。唯有胸藏万汇、智慧充沛、才思多元的老师,才能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需求。
跨界,需要跨越专业知识的界限。教师的跨界,不仅不是专业性的弱化,反而是一种强化和重构,是倒逼教师成长。“跨界”教师在掌握完整、系统、扎实、精深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还有其他学科知识的源头活水,更容易在教学中总揽全局,灵活地驾驭课堂,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轻松学习、渐次思维,彰显自己的教学特色。举个历史学科的例子,例如:讲述唐诗、宋词、元曲等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讲述新航路的开辟需要地理的专业知识,讲述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等需要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等等,不一而足。
跨界,需要跨越教育行业的界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因为农业需要一个缓慢的生长过程,要尊重客观生长规律,来不得半点急躁;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种植方法,需要细心呵护,精耕细作。对孩子的因材施教何尝不是这样?比如向医生学习,像对待病人一样对待问题学生。医生对生病的人望闻问切,能缓解病人的病痛和紧张。教师对待问题学生,要多点宽容、鼓励和赏识,抱着治病救人的心态,启发诱导,对症下药。还比如可向主持人学习,像驾驭节目一样驾驭课堂。节目主持人大多拥有煽情技巧和灿烂的笑容,将激情传递给每一个观众,使节目起伏连连,高潮不断。教师在课堂上,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幽默诙谐的教态,神采飞扬的激情,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使星星之火,燎原一片,同时在学生心中留下情感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