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017-02-07 19:51:15)
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灵魂,像与我面对面交谈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在人心浮躁的今天,有多少老师在三更五更地读书呢?古人言,师傅不明弟子拙,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来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读到这段话时,我更觉身为教师读书的重要,它决定了我们站在课堂上思想的高度、知识的广度、学生能力发展的程度。读书是教师对满堂学生的负责,是对自身职业的敬重!
《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师们和视导员准备写点意见以便下课后提出来,但他们听得入了迷以至于忘记了做记录。下课后,听课的老师问这位历史教师花了多少时间准备这节课。这位老师回答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像这样的优秀教师,他们都说每一节课是准备了一辈子,然而,上课前这些教师并不需要花上几个小时去备课。那么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便是阅读。读书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不是为了应付上课。每天不间断地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在教师整个知识的背景里变得越来越小。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在讲课过程把把注意的中心放在学生思维情况上,而不是教材内容上;也因为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注入,教师的知识河流才能永远保持活力。
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大多数人对于工作疲于应付上,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具体的计划,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不是主动去做事。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中也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次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我的时间更多地用在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上,而没有去思考怎样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的方法,我不是没有时间读书,而是没有处理好读书和工作的关系。
做为教师除了注重阅读之外,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也是相当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而且书中提出了我们经常头疼的问题:“为什么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就有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每个孩子的体力是不同的,如果让7岁的孩子都来提水,体力强的孩子可以提20桶水,而体力弱的孩子提了5桶水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要求弱小的孩子提20桶水,他会因为劳累而受内伤,甚至进医院。同样儿童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对事物领会理解记忆得快,有的却领会得慢且记忆不牢固。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面对“后进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应光是说孩子们脑子笨,不知道学习,家长不配合。而是提醒我们应该找找自身的原因:对孩子我们缺少个别对待的态度!虽然平时我们耳熟能详的知道备教材、备学生,但真正说来我们有几个能像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的去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读苏霍姆林斯基,我读得并不快,也并不急,但每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总会得到许许多多新的启迪,总会忍不住玩味再三。当我们对教育产生了厌倦,当我们对孩子产生了厌倦,马上去打开苏霍姆林斯基,回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里,从那里去寻找灵感,寻找智慧,寻找胸襟,寻找精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