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陆青春
陆青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75
  • 关注人气: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天致性,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2016-12-11 22:49:08)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陆青春

近日得闲,偶翻《古文观止》,阅读了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

郭橐驼在这里正是指出树木的自然性格,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来栽种,就是保护了他的自然生机,该管时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该放手的时候就撒手不管,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植者”则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是撒手不管,就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违背了苗木生长的客观规律,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种瞎折腾就是和树木的自然天性作对,妨碍了它的自由生长。

好个“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我们知道,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使事物顺利发展,只能认识规律,适应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违背规律。随心所欲地改变、违背,必定要失败。树木的生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要使树木栽得活,长得好,长得快,早结果,多结果,其诀窍就是“顺应树木生长发育的规律”。关心要适时,照顾要适度,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并不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树木就越是长得好,长得快。无论做什么事,太过份了,反而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种树如此,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各有其天性,各有其天分,各有其个性,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尊重孩子的天性,张扬孩子的个性,使孩子的天分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我们的学校就会百花争艳,我们的孩子才会天真烂漫!从某种意义上讲,无限丰富的个性,才是创造力的源泉。

我们一些教师培养学生时没有因材施教,按学生各自的特性让他们得以充分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喜欢以固有的某种模式培养教育学生,讨厌有“棱角”的学生,讨厌有缺点的学生,讨厌独立自主的学生。为学生的培养,所准备的是一种同一化的文化土壤,很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于他们的各自不同的文化时空与文化食粮。对学生的教学不是过多地迷信于“练”,就是一切放任学生自流,让学生零负担、零作业。有的教师生怕学生不懂、不会,就尽量包办,尽量全管理。也有的教师靠警察式的管理,靠“权”、靠“威风”,而不是靠情感渗透,更不是靠人格魅力。家长也有与“他植者”相似的做法,不管孩子的喜好、特长,只按社会优秀人才标准培养。从管理上来说,要么事事都管,要么百事不管,只要孩子出学习成绩,不管孩子身心是否健康。有的家长对孩子不尊重,不理解,教育方式单一,盲点多多。说到底,一些教师和家长,其所犯的错就是不能顺应人的自然发展天性,不按人才成长规律行动。这样一来,人的发展必然是没有理想结果的。

郭橐驼栽树成功的诀窍是尊重树木生长的天性。那么,成功培养教育学生的诀窍,就应当是尊重、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就是教育中的“以儿童为本”的具体体现。

著名作家冰心先生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由成长。”这是何等精道的见地!沐浴甘露,享受春光,风吹雨淋,经雪见霜,自由自在,茁壮成长。每个孩子的先天素质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他们的发展也就不一样。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他们,用一把尺子去量他们。清代诗人龚自珍有句名言:“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尚知“不拘一格”方能“降人才”,而况我们?我总觉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顺其自然,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础上,使他获得良好的均衡的发展。我们应该相信,既然上帝造就了他,他就一定会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难道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