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德合作究竟应该如何创新?

(2015-11-07 19:57:11)
标签:

杂谈

中德合作究竟应该如何创新?

 

今年是中德创新合作年1129,德国总理来华访问,重点议题是如何在创新的框架下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

围绕合作创新这一主题,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发表了他的看法:德中两国可在高科技领域开展更多合作,把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柯慕贤说,希望中国政府释放更加欢迎外国企业或更多开放市场的信号,以便吸引更多外国企业来华,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目前,德中企业都在寻找合作伙伴,在创新方面还有更多合作空间。同时,中国还开展了一些与工业4.0’相关的技术研究,德国企业对此亦感兴趣,希望寻找合作机会。

柯慕贤的讲话尽管并不十分具体,但至少传递了以下几点信息:

一、增加高科技含量。

在全球经济不是特别景气的背景下,两国双边贸易额今年仍呈上升趋势,德国对华出口增长了0.8%,进口增长高达17.6%。除了在贸易规模上保持的强劲态势,德国对华直接投资仍以生产型项目为主,投资金额大。截至2014年底,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8541个,德方实际投入236.3亿美元。2014年中国企业对德国企业的收购金额就达到了17.4亿欧元,超过了2013年中国对德直接投资的总和。

德国对中国的投资,尽管科技含量较高,但最高精尖的技术还是没有来到中国,这不仅包含大型企业,而且也包括不少被称为“隐形冠军”的中小企业。所谓的“隐形冠军”有三条标准:其一是在本领域处于全球第一或第二地位,其二是营业额在十至二十亿美元左右;其三是大众并不知晓,只有本行业人士才知道。德国“隐形冠军”们掌握着自己的“独门绝技”,要么拥有高质量的产品,要么拥有独特的技术。遗憾的是,这些企业与中国的合作大多还停留在最浅的层面上:把产品卖给中国,而不是转让技术。更有个别企业更为奇葩,一家名为“Rotem”的企业居然不把产品卖给中国人,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中国不属于我们的市场战略之内”。再次询问终于说了实话:担心产品被中国人复制,所以坚决不卖到中国。

因此,阻碍德国企业向中国转让技术的最大障碍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不过,这一状况即将得到改变。此次默克尔总理来访,中德双方同意起草反对网络间谍和商业秘密窃取活动的协议,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德国企业在技术转让上的顾虑。

二、开放市场和规范投资环境

尽管中国加入WTO十余年,到了今年7月已过了保护期,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市场开放并未到位。主要表现在行政干预过于明显,各种行政许可种类繁多,并以诸多面目出现。 这是一种消极的干预方式。另外一种干预方式表面上看是积极的,但负面影响也很大,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答应给外商投资企业诸多优惠,等企业真正落户后却不履行承诺,企业苦不堪言。

市场的开放也表现于透明的施政和有秩序的投资环境。外商投资企业最头疼之处是中国的“潜规则”,这种潜规则必须谙熟中国文化才能理解,否则只能是一头雾水。好在中国加强了反腐措施和力度,官员们多少还是有了一些收敛。不过,明的不行,暗的也并未绝迹。

除了吃拿卡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随意行政也是外商望而却步的原因。一位外商到内地某省考察,考察之后前往风景区旅游。在一个爬坡的路上被警察拦下,问其原因,警察告知汽车超速。大家都很纳闷,车开得那么慢,怎么可能超速呢?警察说,此地限速15公里/每小时。再看路旁,连拖拉机也因为超速被罚款。见此情景,外商毅然决然地表示,不在这个地方投资了。

三、技术研究合作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是开展工业4.0研究的著名机构,该院曾提出与中国合作、共建德国工业4.0研究及展示中心的构想,但苦于找不到资金支持。还有部分德国企业也希望和中国同行开展研究合作,但并未找到相应的合作伙伴。在这方面,中德两国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

柯慕贤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未真正触及到合作创新的实质。合作创新的根本首先是制度创新,即建立一种内外平等、充分透明的管理体制,减少国企的垄断地位,让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平等进入并参与。只有实现市场公平和自由竞争,外资企业才会放心进入。而这一切不是依靠行政手段,而应是通过规范化的法律和有效、透明而公正的法治。唯其如此,德国企业才真正对中国市场和投资环境抱有信心。

如果大胆一点,中国还可以单方面向德国开放市场,让德国产品、资金、技术和人才自由进入。如此,德国人大概不会厚着脸皮继续保留市场门槛,通过这种倒逼方式,使中德自由贸易成为可能。一旦中德形成了自由贸易的格局,中欧自由贸易也就自然形成。

也许有人以保护民族工业的名义反对单方面开放,其实,任何民族工业保护的借口都是保护落后、保护低能、保护既得利益。八十至九十年代,中国满大街跑的都是德国汽车,几乎形成了垄断。可如今,中国的汽车工业不也发展壮大起来了吗?

合作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教育创新。德国工业强大的重要原因是后备人才的充足,而人才培养特别是技工培训是德国最明显的优势。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世界闻名,由于一边进行理论学校,一边在企业实习训练,因此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不需要很长的过渡期,可以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除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德国还有一百多所应用技术大学,这种大学学制比普通大学稍短,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毕业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学生在应用技术大学不仅针对性很强,具有实操能力,而且还能拿到学士甚至硕士学位。

德国人之所以愿意选择职业培训,一个重要原因是技工收入不低,如果掌握了较高的技能,成为高级技工,不仅收入颇丰,而且还会得到社会的尊敬。另外一个原因是德国给选择职业培训的学生预留了通往大学的通道。德国上大学没有年龄限制,更没有身份限制,如果愿意,职业学校的学生或已经参加工作的技工可以参加补习,通过中学毕业考试(Abitur oder Fachabitur)后,随时可以进入普通大学或应用技术大学学习。

李克强总理在与默克尔会谈后宣布,中国将向德国教育学习,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中国的三本院校和众多的高等职业学院能够进行资源组合并与德国相关院校合作,成立一批具有教育竞争力的应用技术大学,则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对接将会更为容易、更为顺利。

在默克尔访华的当天,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发表了《中国战略2015-2020》,这也是这个部门首次推出国别战略。它确定了九大行动领域,共35项措施。这份战略的推出,表明了德国希望进一步加强中德之间教育合作的明确愿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