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八宝山看阿凡达就像奔赴一场葬礼

(2010-01-12 00:18:57)
标签:

文化

   很久没有写影评了,大部分片子不管看了还是没看,都懒得费唇舌去批评,少数好的片子也就是片刻的愉悦,没等走出电影院回到家,这种感觉便消失了,打开电脑登录博客,头脑里寥寥几个句子已经所剩无几。看完《阿凡达》,周围每个人都是兴高采烈的,每个人都沉浸在对于特技对于画面对于场景滔滔不绝的赞美里,每个人都痛心疾首地说,中国人什么时候电影科技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啊。我并不想佯装成一个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多么具有世界情怀的人,所以我只能强忍住自己的眼泪,并且赶紧从电影里巨大的悲伤中逃离出来。

   结局看起来是美好的,人类被赶回了地球,杰克成为了真正的阿凡达人,与女主角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只是在现实的生活里,即使最终的结局是这样,那也只是暂时的——如果有续集,一定是:战争还会继续,人类还会重新武装,带来更多的炸弹与火药来占领潘多拉星球。更何况,以人类现有的核武器装备,打败还是弓箭骑兵、毫无装备的人肉战士,简直不费吹灰之力。美国发动的数次战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电影终究是电影,无论结局如何温情,走出电影院,你还是能感觉到现实的残酷性。

   卡梅隆的残忍就在于,把现实美好的一面变得更加美好,而把残酷的一面变得更加残酷,两项相加,整部电影的悲剧色彩也就更为浓烈。那些色彩斑斓的植物,生机勃勃的森林,那些闪烁着奇异光泽的树木,和在空气里漫游的具有灵性的种子,在推土机面前顷刻间灰飞烟灭。那些弱小的种族,那些手无寸铁的人群,那些无辜的生命,那些原始的快乐与幸福,在炮火与侵略前显得如此孤立无援。那个潘多拉星球和阿凡达人,也许才是卡梅隆梦里的“理想国”——人可以向植物倾诉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动物进行心灵的交流,即使是不得已的捕杀,也充满了悲悯。

   这不是科幻片,这也不是一部多么有想象力的片子,它仅仅是描述了我们的过去,更不幸的是,它也许还预示着我们的未来。在电影院虚拟的空间里,我看到自己的故土和家乡在工业化的铁蹄下被蹂躏得面目全非,我看到那些在现代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平民,我看到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里那些已经消失的部落和种族……这些现实的影像和电影里的画面重叠起来,让我分不清楚真假,有时候联想的3D感让人更加的眩晕,也更加的悲伤。我并不想深入探讨说,这部片子具有多么深刻的思想价值和人类情怀,可是,在众多没有头脑还不高兴的所谓商业大片中,《阿凡达》能够有这样的隐喻和情怀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巧合的是,公司团看这部电影选择在万达,这个地方距离八宝山也就一步之遥,观看这部电影更大的感觉是奔赴了一场葬礼,或者说重温了一次死亡,家园的死亡、文明的死亡、生活方式的死亡……而人类的贪婪、短视和自以为是则是造成这些死亡的刽子手。我们知道所有的结局,却无法阻挡这样的结局,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人类里出现一个魅影骑士,就像为什么诺贝尔和平奖要提前颁发给奥巴马一样,只是他是骑士还是魅影,我们无从而知。

   去年逝世的列维斯特劳斯说:“我所了解的、热爱的、拥有15亿人口的那个世界已经一去不返。今天这个60亿人口的世界,已与我无涉。因为我不太喜欢人类。”就像电影里那个幸福地死在灵魂树下的科学家格蕾丝,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他也可以不用再目睹人类走向自我毁灭,不用留下更多悲惨的记忆。只是,作为一个把研究人类作为毕生事业的人类学家,列维说自己不喜欢人类,该是怀着怎样一种绝望和悲怆的心情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