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模型与球杆

(2012-10-23 10:48:20)
标签:

高尔夫

技术

体育

分类: 技术

 

 昨天与L偶遇,L曾经是GOLF球具制作发烧友,颇懂些物理原理。本想深入探讨模型,但因出发点不同(可能他给别人讲课习惯了,无法跳出自己的思维逻辑。他甚至不理解“近端制动远端加速”),无法深入,很是遗憾。

即便如此,还是引起我对模型与杆之间关系的思考。

JUSTIN ROSE与 ANTHONY KIM的释放方式完全不同,国外有文章也提到CONNECTED RELEASE---有连接释放和UNCONNECTED RELEASE---无连接释放。

从杆面运动的角度讲,是击球时候,尽量保持杆面正对目标时间长,还是在杆面由开到闭的过程中击球。

双行线的老廖曾经形象地称之为“打感”,这是特指---杆面由开到闭的过程中击球瞬间反馈的感觉。

挥重(SWING WEIGHT)与杆身质量和杆头质量都有关系。而采用无连接释放,追求“打感”的球手,不能使用FLEX过硬的杆身;反之,有连接释放则更希望杆身变形小(TORQUE小),FLEX为S以上的球杆。

阿龙的挥杆方式是---有连接释放。或者说击球时候没有明显的释放,击球时候杆头处于TOE LAG状态。非常像金河珍。杆面方正目标时间非常长。他是以通过球的感觉击球。

因此,不同模型所使用的杆的特性不一样,不是仅仅从挥杆速度上的差异配置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