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正合,以奇胜

(2009-01-22 12:27:36)
标签:

golf

技术

体育

分类: 技术

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最近经常被问及如下问题:

1.在DRIVER击球后,球先低飞,然后突然升起的弹道成因.

2.非质心垂直碰撞(非甜点击球)的两个现象:铁杆的PUSH或DRIVER的GEAR EFFECT.

3.方正杆面---SQUARE是一个从OPEN到CLOSE的过程,还是目的?

4.杆面转动就一定是HAND ACTIVE ?

5.延迟释放可以提高杆头速度与身体转动惯量的关系?

6.转动与摆动模型的LAG是不同的实现机理?

7.如何打:低弹道,能停球

...

首先,没有一定的击球基础和实践是无法提出上述问题的(若没有问题那才是问题).其次,没有一定的物理学知识是无法理解的,即使告诉了正解也未必懂!

搞明白这些问题才能有意识地打出想要的结果.(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如何在头脑中预演实际的击球效果?不是凭空捏造,或异想天开.是在头脑中形成基于物理原理的逻辑关系.

 

 

"救球"与"常规击球"的辩证关系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有正面进攻,大兵团地推进,同时又要有出奇制胜地绝招,否则战争胜利地把握性就不大。

   "常规击球"就是正合,救球是奇胜.非正常球位(坡,深草,侧风,障碍,沙坑等)均属于无法用常规击球实现的,而通过站位,甚至握杆的改变是获得非常规杆头轨迹和杆面角度击球.此时的感觉与常规击球不同.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职业高手常规击球(TEE SHOT)出错误,反而能够通过高超的救球加以挽回.

   按理说,在平地上的常规击球是练习过成千上万次的,应该不出错误.救球是临时设计的挥杆,把握性就差多了.

   有文章解释是因为精力集中度不一样,也有说救球好的有GOLF天赋.如米克尔森,巴里斯特罗斯,老虎等.有的从统计的角度讲,救球的好球成功率并不高,只是能记住的惊艳好球刺激罢了.

   都有道理,我仅从技术角度说说我的观点.挥杆分有控制挥杆和无控制挥杆(下意识挥杆) .常规击球属于无控制挥杆.救球属于有控制挥杆(推杆属于有控制).

   当常规挥杆为了追求2-3码的距离或滚动而要加以调整的时候,就变成了有控制挥杆了.

   控制有许多方法,球位,杆面,挥杆轨迹,TEE的高低,握杆,站位...

   在救球的时候,由于环境限制,站位,球位等已经固定,只能用调整挥杆动作去"找"球的时候,手上的工夫就突显重要了.

   但是,在正常击球的时候,最需要无控制挥杆!因此仅仅需要以球位的微调,握杆长短的微调,站位宽窄的微调来调整而不是对挥杆动作的控制.需要攻略的辅助.

BEN HOGAN 说人一生短暂,掌握一种挥杆尚且困难,掌握多重怎么可能.

在高尔夫杂志上有一篇My Shot: Jack Fleck(1955 U.S. Open champion)

杰克.弗列克说:

Sam Snead was the best I ever saw. He was a genius. I saw him give an exhibition in Seattle one time when he hit nothing but a 1-iron and hit every shot in the book, on call. High, low, slight draws and fades, deliberate snap-hooks and screaming slices that delighted the audience. It's impossible to explain how I won a U.S. Open and he did not.

Sam Snead是我见过的最佳球手,是个天才,我见过他在西亚图的表演,他用一只一号铁,按照观众要求击出教科书中的各种弹道的球.高,低,小左小右,大左弯,大右弯使观众大饱眼福.无法解释获得美国公开赛的是我而不是他.

同样,BEN HOGAN在英国OPEN获得冠军,过程中没有进入一次长草,应了"以正合"的真谛!

转播和观众追求的是"奇",获得冠军需要的是"正"!

意识与下意识是GOLF这一"MENTAL GAME"中反复演绎的哲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