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花橋榮記〉是白先勇的一篇短篇小說「台北人-花橋榮記」改編,原著中對女主角的性格與外型都描寫得淋漓盡致,實有助設計思維,讓設計師更能準確的詮釋片中的主要角色。
這部電影的靈魂人物,要算飾演張太太的鄭裕玲。
鄭裕玲要演回憶中原本家在廣西桂林的<米粉丫頭>。dodo要有十八歲小丫頭的造型,那時她常自嘲自娛,把bobo笑得人仰馬翻。
至嫁給英俊的國民軍官丈夫,當了幾年營長太太,不料蘇北一戰把她丈夫打得下落不明,她便隨軍眷撤回台灣。
有關桂林的倒敘鏡頭,明媚有緻,夢一般的回憶把一切都美化了。
最後遷移到台灣,她徐娘半老,伶牙俐齒,利索能幹,性子火爆, 這並不是個風華絕代的角色,而隨著年華的流逝,她愈來愈蒼老、陰鬱、性格上的吹毛求疵,越來越急躁不安的情緒, 鄭裕玲精致地掌握不同年齡階段的層面變化。
我的化妝、衣服、髮形設計當然要準確的掌握角色心情的轉變,表達角色年齡、生活條件和心態的各種變化。
電影以寫實的手法,流暢的表現四○年代末期各階級、各行業的大陸人士,轉戰來台灣後的生活面貌。人物相處時所用的語言時而粗鄙無文、時而生動多采,總是恰如其分地和個人的身份地位相稱, 著著表現白先勇原著的深刻內涵,看得出導演是真心關懷大陸來台人士,顛沛無依的生活。
故事像剝苦洋蔥一般,藉由談話與事件,逐層揭開。華語電影往往過度催淚,《花橋榮記》卻不致濫情到令人作嘔,而有適度的感傷。
為求細膩精確,影片前半部都在桂林漓江邊上實景拍攝,下半部份全組工作人員遠付台灣繼續完成作品。
導演謝衍為大陸最知名的導演謝晉(鴉片戰爭)之子,但如果他沒有背荷著沈重的奪獎心態,和對父親交待的包袱,我想..謝衍的導演工作會揮灑得更流麗。
1997年顧寶明以本片入圍第三十五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合演的還有當年未成名的周迅,小周迅那年才剛好廿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