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望月怀远》教案

(2009-08-31 12:09:13)
标签:

教育

分类: 苏教版选修(教案)

《望月怀远》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探究唐诗中月的意象。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与唐诗中月的意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本诗的学习: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便是一个例证。

二、解题:诗的题目叫望月怀远,不是赏月,是望月,也就是说月只是引起情愫的引子,怀远才是当时诗人的真正主题,远是个形容词作名词的结构,很含蓄。这是题目给我们的信息。

三、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点名朗读,思考本诗的情感基调。

3、诵读指导:

⑴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⑵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四、意境赏析: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由题目“望月怀远”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2、请四位学生,结合注解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意。(先读后解)

诗文解释: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你与我共有这美好的时光。

有情人埋怨漫漫长夜,通宵将你思念。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3、生齐读,思考本诗的结构思路。

4、在没有接触这首诗之前,你熟知的是——首联

赏析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初升之月,富有生机。“天涯共此时”句,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天涯共此时”:“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

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使诗歌产生了含蓄、蕴藉的美感

5、诗人在诗中塑造的主人公是——情人

表达了“情人”什么样的情感——怨与思

为何而怨?(“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诗人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思念之情的?(三、四两联)

①细节动作: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②想像(内心直白):

思考:“不堪盈手赠”表达主人公怎样的愿望?

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

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7、小结: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不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全诗意境雄浑而又幽清,语言形象真切,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温婉缠绵,回味无穷。

五、背诵全诗。

六、探究阅读:唐诗中月的意象探究。

在古诗中,一些字眼是含着固定的意象的,“月”便是如此。“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1、李白与“月”。

据学者统计,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唐·王定保《摭言》),尽管后人考证此说不可信,但李白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由此,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2、以“月”的意象为中心,将下列诗句与分类用线连起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一、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二、 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三、 月的愁绪意象。

在唐诗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四、 月的情爱意象。

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月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

3、拓展练习:分析下面两首诗中月的意象在表达情感和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无题》教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