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高效音乐课堂的构建

(2017-02-20 16:47:13)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笔记


 

高效课堂就是在教学中构建理想的学习环境,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课堂中的参与者尤其是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不仅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创造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对于如何在音乐课上构建高效课堂,笔者有几点认识。

一、精心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构建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很重要,而备课则是重中之重。我们在备课时往往注重的只是目标和过程,而忽视教材分析这一环节,通常都是照搬照抄教参。其实教材分析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师必须真正理解、吃透教材。在分析教材时,决不能只着眼文本而忽视以音响为载体的音乐基本表现形式:首先要反复聆听,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再在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基点上进行整理,尤其要把本课涉及的音乐作品分析透,那么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应地水到渠成了。除了教材分析具体细致这个前提,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也很重要。在每堂音乐课中,大目标是靠小目标去实现,小目标靠大目标去统一,它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梯,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最近发展区”。只有制定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构建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调控课堂的教学节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方法

我们在听公开课时常有这样的感受:整堂课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一节课下来师生都很疲倦。因为学生接触的音乐作品本身大多活泼愉快,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一节课下来师生都是异常激动,但是整堂课没有高潮。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合理调控音乐课堂节奏也是一门学问。音乐课是学生享受美、体验美、感受美的场所,音乐体验不仅可以在“动”中参与感受,也可在“静”时细细品味,关键就在于老师发何调控。

怎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教学节奏,使音乐课堂教学更为高效,从而构成音乐课堂中的一种和谐美呢?笔者在与同行的交流学习中感悟到:音乐课的课堂结构要动静有度、充满美感。这里的“动”与“静”,是指教学形态的表现。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热情舞蹈、愉快歌唱等,是“有声有色”的教学;所谓“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聆听、深入思考等,是“无声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乐课一直处于动态,“动”多“静”少,以至于学生兴奋过度,容易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如果自始至终寂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抑制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动”与“静”合理拾配。建议在低年级要以“动”为主,但也要有适当的“静”进行调节。让学生在激烈的活动后静下来,给他们以舒缓调节的空间和时间,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总之,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调控课堂节奏,动与静的交替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的教学氛围。

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这就需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教学与学生的课堂合作,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加强合作与交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音乐教学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而是凭着教师的智慧、观察、判断,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这并非指具体知识内容的指导,而更多地是关于淀粉习本身的指导。在学生无法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时、在学生偏离主题却浑然不觉时,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适时进行指导,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已经从“指挥棒”变为“引导者”,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使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

四、利用多媒体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辅助手段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通过多煤体的手段可将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变得有声有色、鲜活生动。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使教学容量扩大、速度加快、取得良好效果,不仅可以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现在可用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师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中小学音乐教育》2016年第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