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兴寺考

(2018-04-05 04:42:19)
标签:

文化

历史

情感

教育

佛学

密云法兴寺,长子法兴寺,安丘有法兴寺,梁山亦有法兴寺。诸寺或十六国,或南北朝,或北宋,独梁山法兴寺建造年代无考也。国兴则法兴,法兴则民安,故世有法兴寺焉。两年前我著《莲台寺考》一文,考证梁山莲台寺始建于唐朝,毗邻的法兴寺又建于何年?清乾隆《重修法兴寺碑记》说:“尝闻寿志八景称极盛者,则曰莲台寺,其次则莫若法兴寺焉。法兴寺与莲台寺均为寿邑之胜地巨观,可知也。抑又闻之,莲台寺之创建始自唐朝,重修继于鲁府,不知法兴寺其与莲台寺之相传者,果有同焉否?”由此可见,梁山法兴寺创建年代,迄今仍是千古之谜,实有考证之必要。近年来,杏花村石刻群的研究,以及爱好文史朋友的相助,又激起一介书生的考证兴趣。http://s12/mw690/001pz37xzy7jrrgVN3Rcb&690

一、名山

山河雄阔,草木萧森,四灵呈瑞,梁山乃吉祥之地也。其山不高,天下闻名,第一草莽名山。其水不多,黄河运河,都是鼎鼎大名。新石器龙山文化遗存,商周七器,召公吊民伐罪,孝王北猎良山,刚寿诸侯鏖兵,孟德就食安民,彦章孤军奋战,宋江忠义结寨,青山运河劫漕,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近代以降,捻军战僧王,永安寺起义,梁山抗日歼灭战,祝庄十八勇士,刘邓大军过黄河,动人故事依旧在世间传响。

梁山杏花村寺庙群,先有莲台寺后有法兴寺,这是毫无疑问的。依现存遗迹看,法兴寺有万历、乾隆、嘉庆等年号碑记,倒比莲台寺多些。在获得充分资料之前,我曾作如是设想:唐代莲台寺初创,宋代法兴寺继起,抑或经过五代十国战乱,莲台寺渐次颓废,而法兴寺香火旺盛,实行代管莲台之职。崇宁五年《县令王怡彦题记》载:“……来登同古法兴寺,西有莲花台,东有石洞二所,乃菩萨眷属,法兴寺圣迹……”。此刻石在莲台石佛东壁,王县令及僚属一行分明来至莲台之上,怎么记成法兴寺。又说“西有莲花台”,而不说莲台寺。无独有偶,河北李周逊、杨策来游莲台,诗记中说“大宋至和二年三月廿九日,登梁山法兴寺偶成二十八字以刊于石”,其诗曰:

来登翠岭暮春天,莺舌如簧隔柳烟。

梵宫清虚幽玩处,奇花千树绕金田。

明代万历元年,阳谷县令李荫登莲花台绝顶与王年丈剧饮,因赋诗刻于石佛莲座之下,也写到早春雪霁,与王晓山年丈游法兴寺”,此时的莲台寺,已不作为寺庙存在了吗?莲台石佛后壁上,刻有大明弘治十一年《莲台安禅记》,该刻石描绘了莲台四周胜景,“睹北崖壁唐宋贤人皆有诗赋,莲台其来已久”,“然莫详创始”。刻石记载了寿张旧城僧人性然云游至此,见莲台景象破败,“台下洞门塞土,积石遍地”,于是结庐而居,发起募捐,用了一年多时间,将莲台修葺一新,参与其事的官吏儒生、施主信众达90余人,文末赫然可见法兴寺住持通晓、旧住持圆会等19人同立此石,其僧人数目与莲台寺大体相当。石佛东行二百米,有三教堂石窟,石窟门侧有弘治《题石洞记》,记载北京兴隆寺僧人至此,见“西有莲台古梵王之迹也,下有法兴寺古刹”,莲台梵王之迹不说莲台寺,而古刹则名“法兴寺”也。此刻石与《莲台安禅记》相去五年,吏目施主等多有相同之名,可见莲台寺虽经修葺,仍不如法兴寺名播遐迩。咸丰二年《重修莲台寺碑记》又说:“山东隅中,涧北广平处,为法兴寺。”由此可见,法兴寺地势广阔,发展空间较大,僧众甚多,禅事频仍,至明、清两朝其规模已不下于莲台寺。事实也是如此,从现存遗址地形看,莲台自新修大雄宝殿,登石阶至梵王洞,又拾级而上止于毗卢遮那佛,仅数亩而已,迤西则有东鲁西竺禅师墓塔。反观法兴寺名噪一时,自跨涧石桥直上山门,三通重修碑静默肃立,大殿遗址、寺钟石柱、配殿柱础等历历在目,方圆可达十余亩,黄绿釉构件甚多,青砖瓦当残片俯拾皆是,规模自然可以想见。

水泊梁山,山左锦花之地,邹鲁文华之乡,忠义闻于方域,豪情兴于偏陬。历史上梁山从未为州、府、路、县衙署驻地,不必以之都、之城、之中心名之。梁山就是梁山,不必自惭形愧,更不必夜郎自大。在一个狭小的地方,有一点风景存在,有一些故事流传,梁山就不是平庸之山了。

二、幽谷

世上善言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鲁西南平原上,梁山数峰突兀,支脉连绵,十字纵横,实为天下草莽名山。梁山东麓雪山峰之下,十里杏花村幽谷,古木繁茂,山水清雅,人间胜景不可多得,寿张古八景逾半尽荟萃于此。莲台寺、法兴寺、问礼堂、人祖庙、三教堂、天齐庙等形成杏花村寺庙群。

万历《重修法兴寺碑记》说“夫梁山法兴寺,其来旧矣。地属寿良,在东南一隅,前渊泉后峻巅,东通中都,西临盘沟,接泰岱精脉,连汶河芳甸,此则梁山之大观也。”嘉靖《东鲁西竺禅师铭志》记载“闻梁山古峰也,距郓城之东北,跨东平州西南,乃属寿张之山。前以深谷,后以高岳,昔有古迹存焉,遗记曰:梵王莲台。有弟子于兹募建梵王宫所,大殿、两配、三门、僧廊焕煌交辉,肃威凛然。”据当地乡贤邵恒堂先生回忆:建国初期,莲台寺庙群谷幽涧深,奇花千树,莲台寺、法兴寺、鲁班庙、老君洞(问礼堂)和清宁观(天齐庙)参差其间。莲台寺(又称上莲台)由三组院落组成,前面两个阁院,塑千手千眼佛。登七十余级石阶到达后院正殿,上有石雕大佛依山而建,覆飞檐红亭,下有梵王宫石窟,内塑小佛像。……莲台寺不远处是法兴寺(又称下莲台),有山门及廊柱数根,寺内中心建筑大雄宝殿,殿内有四大天王,寺内外有四百八十棵大柏树,晨钟暮鼓,香火缭绕。法兴寺旁又有前廊后殿的鲁班庙,内塑鲁班像,墙上绘鲁班祖师授业图……。

清代寿张县令彭嘉寅莅任后,梁山读书人邵蕴亥向他介绍当地风景:梁山东隅山谷里,小溪北面开阔平坦之处,有法兴寺。法兴寺西边是通圣桥,由此北上十余步,登百余级石阶,即可到达莲台寺山门。门临悬崖峭壁,砌以石壁女墙,举目远望山青石秀,低首平视鸟语花香,这就是古景中的“莲台春色”吧。寺内有大殿两间,虽然不甚宽阔,却十分幽雅。院内古柏参天,青石托地,石柱楹联“夜杵发疏钟,闲松野草间,鹤戾一帘烟月;晴霞开宝刹,剩水残山外,牛眠三亩雨花。大殿两边又有东西配殿,东为准提,西为接引,石庭隐曲,庭厂豁朗,饶有别趣。大殿后面的陡崖雕刻巨佛法像,莲花宝座依崖石为之,上建红色亭子覆盖,峭壁刻“雪山”,莲座刻“莲台”,大可盘盂。石佛东北,石壁如镜,人物动静毕照崖下。石佛下面有梵王洞,内刻佛像二尊,冬暖夏凉。洞左有“盛水龙王池”,供瀹茗烹斋者取用。此处壁题很多,大多赞美这里环境幽雅,可以畅抒心臆情怀。梵王宫大殿原有楹联,有“唐朝创建,鲁府重修”之句。

这些文字,清晰记载了莲台寺的形制,不过莲台大殿和两厢房,及下面的梵王殿而已,没有僧人食宿的地方。因为空间限制的原因,莲台寺和法兴寺相比,肯定是小巫见大巫。然,如果没有莲台石佛的存在,就象一出大戏没有戏眼,其鲜活生动要大打折扣。走进今日杏花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莲台寺遗迹,而法兴寺三通古碑、两根石柱和遍地瓦砾,已掩没在杏花深处。据当地老年人讲,昔年法兴寺红墙碧瓦,殿宇巍峨,僧众甚多,是十分了得的佛家道场。

三、古刹

法兴寺犹如一位谪仙人,隐逸在深山丛林中,悠然地过着被荒废和遗忘的日子。此寺建于何年,曾达到怎样的规模礼遇,这是我继考证莲台寺后,一直耿耿于怀的。近日,偶然看到法兴寺尊胜幢题记照片,透露出许多重要信息。这方经幢题刻年代是北宋嘉佑四年,介于至和二年、崇宁五年两题记之间,文辞尚通,字不甚工,原文如下:

东京右街开宝寺仁王禅院僧赐紫守驯并弟颜德、侄男等,恭为亡过妣考同造,上面有尊胜幢子一座,荐升天界。

梁山法兴寺主僧赐紫守从

怀钦书

嘉佑四年(1059年)岁次已亥二月十七日壬午坤时建并记

匠人郗宁

文中可知,此经幢谓之尊胜幢,乃北宋嘉佑四年,开封僧人及亲属为超度亡父母捐建,原幢应立于法兴寺内某处。据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经幢唐中期传入,是佛教密宗中最重要的刻石,凿为圆柱或棱柱,一般为八角形,上覆以盖,下附台座。幢各面及柱头刻佛或佛龛,四周刻经,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简称尊胜幢。武时代,经幢在全国如雨后春笋大兴北宋密宗衰竭而消失“东京右街开宝寺仁王禅院”,右街即皇宫东街,开宝寺系北宋四大皇家禅院之一,开封现存铁塔系该寺遗物。宋太宗时,吴越王孙子钱俶将阿育王佛舍利献给朝廷,太宗命喻浩建塔瘗葬,以祈佛保佑免灾祛疫。宋末寺毁塔存重修后名光教寺,元代称上方寺明代改祐国寺清代名为大延寿甘露寺清道光年间寺院被拆毁用以加固城防,从此寺院被毁,仅存其塔。元代诗人冯子振题《铁塔燃灯》赞曰:擎天一柱碍云低,破暗功同日月齐。半夜火龙翻地轴,八方星象下天梯。光摇潋滟沿珠蚌,影落沧溟照水犀。火焰逼人高万丈,倒提铁笔向空题”仁王院是开宝寺中护卫主神的别院,供奉佛教护法神金刚力士,民间称“哼哈二将”,赵宋南迁后在杭州七宝山重建“开宝仁王寺”,南宋诗人周弼赋《吴山仁王寺》诗:山寺凭高夕未昏,上皇曾此定乾坤。瓯闽散驿缘江岛,龛赭收潮入海门。细雨乱花唐辇道,淡烟疏柳汉营屯。何时汴水东流畔,君返宸居臣故园,可见仁王禅院在宋王朝心目中地位之高。

经幢施主守驯,乃是仁王禅院的高僧,皇帝特许着紫色袈裟,称为“赐紫”。赐紫制度起于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绯色,有时官品不及皇帝推恩特赐准许“赐紫”或“赐绯”以示尊宠,除官员外亦有僧人受赐紫袈裟宋初唐制,《宋史﹒舆服》记“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元丰改制后,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僧人道士亦有受赐紫赐绯者。此经幢建于元丰改制之前,故此时服紫者为三品,赐紫者为三品,守驯享受如此厚遇,足见施主修为高尚深得皇帝嘉许。守驯在法兴寺为已逝父母捐建经幢,其原籍应是梁山本地人。法兴寺主僧亦受赐紫,体现了法兴寺在宋朝佛学界地位之尊崇更奇特者,施主赐紫,主僧亦赐紫,俱是高僧大德者。施主守驯,主僧守从,熙宁年间仁王院主持为守宪,亦赐紫,三人或为同门兄弟也。

北宋中期,法兴寺已具相当规模,主僧赐紫,亦是享誉一方的禅林宝刹了。想起李周逊那首风景诗中“奇花千树绕金田”的诗句,其实是说梵王宫下,各种奇花异木围绕着法兴寺的庙产,这和邵恒堂先生回忆“法兴寺内外四百八十棵大柏树”是一致的。当是时也,施主众多,幢塔林立,香火旺盛,捐赀输财者无计其数。据现存碑碣题记,明清之时,莲台、梵王宫多次修葺,佛像金妆,而法兴寺却是重修重建了。北魏时期,达官富豪为逝去的亲人捐建佛龛成风,龙门二十品可知。此举寓意与汉画像石题刻“此中人马皆食太仓”涵义相同,超度亡灵,祈福禳灾,荐升天界,是孝德文化的传承。http://s9/mw690/001pz37xzy7jrrkad6078&690

四、佛尊

寿张古八景中,“莲台春色”、“法兴夕照”位列其中。清人徐清士咏“法兴夕照”诗曰:“山中别有天,隐隐现神殿。龛座非向西,回光照佛面”杏花村寺庙群富有莲台寺、法兴寺、问礼堂、人祖庙、鲁班庙、三教堂、天齐庙等寺庙,供奉的是何方仙尊?在人间又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思考,我又重新翻阅那些支离破碎的文字,以期从中找出答案,或可资借鉴的资料。

毗卢遮那佛肯定是莲台寺主佛,也是杏花村寺庙群中最重要的佛像,石佛和莲座依山一体雕刻而成,佛像、莲座、基石总高五米有余,依山凿就,耗时费力。此佛螺发高髻,佛相庄严,神态安祥,体态丰腴,趺坐于千叶莲座之上。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唐僧玄奘西游取经将佛教发扬光大,创造了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局面。毗卢遮那佛与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同为佛教天台宗之“三身佛”,分居中尊、左尊、右尊。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又称大日如来佛,为即是中道之理体,佛以法为身,处常寂光净土;卢舍那佛为报身佛,又称光明普照佛,证得佛果而应现之报身,处实报庄严土;释迦欢欣鼓舞尼佛为应身佛,特指释迦牟尼的生身,表示随缘教化,度脱世间众生,处方便有余土。洛阳龙门有卢舍那大佛,太原蒙山有释迦牟尼大佛,作为依山雕就的佛祖三身造像,梁山莲台毗卢遮那佛还是国内鲜见的。龙门卢舍那大佛据说按武则天形象塑造,武氏称帝后更名“曌”正是“光明普照”之意。佛光永照,净土常寂,毗卢遮那佛落座于梁山,不知有何典故,托身阿谁?

莲台之下,配殿两院,西方接引,东方准提。接引道人是西方教教主,原型是大乘佛教教主阿弥陀佛,为释迦牟尼佛的接引导师。准提道人是西方教二教主,原型是佛母南无准提菩萨,引渡东土人士皈依佛教。梵王宫供奉梵王无疑,或初创于唐,或由明代鲁王所建,现存《鲁府修建雪山梵宫碑铭》碑额,碑身已不见踪影。梵王即大梵天王,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统治色界诸天,无所不被降伏,以从生之父自居。南朝刘勰 《剡县石城寺弥勒石像碑》记:梵王四鹤,徘徊而不去;帝释千马,踯躅而忘归”唐道世《法苑珠林》云:“帝释在前,梵王在后,佛放常光,照耀天地”由此可见,莲台诸佛讲叙了西方佛教诞生,以及传入东土的过程,标志着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端。

法兴寺大雄宝殿又称天王殿,供奉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分别护持东南西北四方,通常分列在净土宗佛寺第一重殿两侧。我曾在《莲台寺考》中指出,莲台寺为唐朝所创,为净土宗善导大师道场。莲台寺供奉主神,法兴寺四大天王护法,由此可见二寺嬗递关系。法兴寺大殿遗址东侧,尚有铁钟石柱遗存,左鼓右钟增添法会庄严,晨钟暮鼓警醒世间痴人。莲台供奉佛尊,法兴弘扬佛法,法兴寺作为莲台寺增制,不正说明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实为一体吗。法兴寺旁鲁班庙,自然供奉匠人祖师鲁班之像,四壁绘鲁班授业图。鲁班姬姓,春秋鲁国人,又称公输盘、公输般,非佛非道,尊称公输子,是民间手艺人心中的神。他发明了直尺和锯、刨、铲、钻等工具,凿出了石磨,据说还造木人驾驶的马车,能飞天三日不落的木鸟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木工、泥瓦工、石匠、铁匠架子工、席箔匠、油漆匠、裱糊匠等手人,都以鲁班为师每年农历五月初七举行祭祀活动。

法兴寺上方,莲台寺以东有问礼堂,又称老君洞,供奉依石凿就的老子、孔子像,象征孔子向老子问礼,多处壁题可知建于崇宁之前。又东有人祖庙,供奉人类祖先女娲、伏羲之所,因多年开山采石已不复存在。人祖庙以东,现存小石窟,谓之三教堂,形制略小于问礼堂,应供奉道、儒、释三祖像,惜已不存。当地百姓称为骂鸡庙,民间有“王婆骂鸡”的段子斥责偷鸡行为,风趣幽默,寓意深刻。山下有天齐庙,又称清宁观,明末进士宋祖舜曾为之撰文题碑,供奉东岳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掌管生死贵贱,司世间一切善恶。庙内朝阳阁修缮于乾隆二十八年春三月,大殿楹联:“神聪照格祈保一境千古光辉,圣德威灵永镇东岳万民感戴”。杏花村寺庙群供奉神尊众多,地位十分显赫,既有佛教渊源佛法广兴,又接地气烟火,三教融合教化向善,民众心灵的神龛殿堂上,供奉着信仰的神尊!

水泊游目皆诗境,梁山随处有物华。这篇小文繁缛琐碎,约略记载了一些考证心得,公诸于世与社会共享,常识处不必详其出处,有心者自可推敲研判之。综其所述,得出如下结语:梁山法兴寺至和二年已然落成,嘉佑四年捐建经幢,崇宁五年“来登同古法兴寺”,此时距建成已逾百年,创建年代应在北宋初期甚至更早。唐末至宋初半世纪战乱,不具备建寺修庙的基本条件。舍此,则是唐朝中期创建,或与莲台同期次第建成,为莲台寺增制建筑。近年来,我和孟雷、继保诸友多次环山行走,游览杏花村寺庙遗址,考察石头园老窑,我们感受到山河岁月之沧桑巨变,感受到大地万物的生生不息,以及历史洪流中创造与毁灭的巨大力量!

 

                               2018.4.1—4.4 初稿 定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