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曾得到一本民国时期校经山房印的《水浒传》大鼓词,两天前又得到《金陵府归西宁》大鼓词合辑,前者是歙县唐在田所撰,后来未注明作者。鼓词是一种曲艺形式,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话本,多为盲人操之为业,又称“瞽词”。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
从艺术特点上看,《水浒传》大鼓词基本保留了小说原貌,只是在情节演绎上删节较多,而且平均用力,削弱了小说中的艺术特色。《金陵府归西宁》共两部六册,所刘兰芳评书在情节人物上有很大出入,又间杂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情节转换上也有很大突兀之处,是一种很通俗的文化。我个人认为,这种版本比小说原本更有保存价值,现代人谁能想到,这曾是那些民间艺人赖以吃饭的营生。记得很小的时候,在外婆的乡村,我曾听过无数次的大鼓词,说书的内容已经模糊,但那位盲艺人因说书成就了一段好姻缘,却令四邻八方瞠目结舌。一个美丽的乡村女子,何以会跟那位年长十几岁的艺要私奔,在当时看来几乎是天方夜谈的故事,但现在仔细想来,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贫瘠的年代,也许那位姑娘把其貌不扬的艺人看成她心中的小罗成,那是对未来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每当夏日冬夜农闲,会有盲人走街串巷演奏鼓词。我听瞎腔是孩提时,请唱瞎腔多由村里的热心人出面主事,讲好价钱、商定曲目。听唱的报酬只不过是这家送上半块黑面馍,那家送上一碗汤,馍是干粮,一般不舍得吃的,放在一个粮食袋里。汤不喝就浪费了,我曾数过那个盲艺人曾一气喝下八大海碗面汤。瞎腔是坐着唱的,盲艺人有自带的长马扎,戏场一般就设在大街上,无需挑灯、打亮。一轮月光倾泻下来,留下浓浓的诗意。凡是晚间来听瞎腔的,都是及早吃过晚饭,拿着板凳去赶场。开唱之初,盲艺人先是“转轴拨弦三两声”,向听众送个小段作为开场白,然后才曲归正传。说到武将沙场厮杀激昂时,人们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得就是岳飞点兵柳营试马;说到张生崔莺莺幽会或情人分别,又不住有人唏嘘慨叹,掬一把同情者的眼泪。
现在,说书的艺人很少见了,只几卷线装本透出悠远时代的气息,把玩一番,想象一回,也是一种享受了。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恐怕也体会不到这种岁月的沧桑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