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蓝孟《乔岳高秋图》
标签:
国画蓝孟时尚文化艺术 |
分类: 画苑.美摄 |

清.蓝孟《乔岳高秋图》,绢本设色,纵191.3厘米、横92厘米,钤印“西湖蓝孟”“次公氏”白文方印。现藏于广西博物馆。
款识:法荆、关两家,画于邗江之春波阁似,西湖蓝孟。
此画画家主要以干墨渴笔来刻画山石,短促的波折线条一层盖一层,由紧而松、由重而轻。山石表面留有较大面积的空白,体现出石块浑厚疏秀的质感。这些形式表现方式与倪瓒的惯用手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倪瓒较为强调皴擦,侧锋用笔的面积比较大,山体有块面感;而蓝孟更专注于用线塑形,以此使物象之间的形体区分得更为清晰。
虽然此画尺幅大,但细看,画家的用笔几乎没有含糊之处,虽不遒劲,但笔笔磊落,显得十分理性,具有疏朗爽利之感。画家在题款中提到,此画是“法荆、关两家”。实际上,在17世纪,没有几个人能有幸见到五代时期荆浩、关仝的真迹。画家口中的“法”“仿”“临”等,很大程度只是对照文献上的记载而进行的。因此,蓝孟说的“法”,似乎是指通过自己的用笔实践,来探索后人所记五代大师们强调笔法而不是皴法的概念。
此外,从作品构图来看,体量巨大、中峰鼎立的高远取势与宋代的北方山水风格更为接近,山体连绵紧密的章法脉络取法自元代王蒙的绘画风格。此作画面展现出积极融会宋元山水的特征,这与蓝孟长期临习古画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大量使用短促、波折的笔法,使山体走向显得十分扭曲,令整个画面传递出一股骚动的气息。从画面底端开始,画家就十分冒险地堆砌细碎扭动的石块。假如没有较为平缓的水流、水面来梳理石块的分布,没有以横跨溪流的小桥来暗示地平线的走向,压实一段延展不深但十分重要的平远空间;那么后面的整座山峰就会像凭空而起一样,一下子失去基础。可以说,蓝孟对此作的处理大胆而不失严谨。画家在坡石上排布了四棵高大的树木,其中的一棵松树看上去似乎高达远处山峰的山腰。实际上,画家是在利用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拉开前景和山峰间的距离,形成虚拟的空间深度,进一步避免“悬空”山峰的危险。在描绘矗立的险峰时,画家使三条相互平行的山脊展现出并排攀升之势,令数段飞瀑穿行其间,从而进一步增加山峰的险峻高耸之势。巨大的山体几乎占满画面,饱满的构图传递出撼人的气势。在这骚动的画面中,几座简陋的楼台、几名对坐闲谈的高士隐现而出,为此作品增添了几分平和、高古的气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