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蓝孟《山水画》立轴

标签:
国画蓝孟文化艺术收藏 |
分类: 画苑.美摄 |

清朝蓝孟《山水画》立轴,创造于康熙十年(1671)秋季。款识:辛亥初秋,画于城曲茅堂。花隐老人蓝孟。钤印:“蓝孟之印”朱文印、“次公”白文印。“城曲茅堂”为蓝家祖宅,因蓝孟之父蓝瑛在所居处,题有同名榜额而得名。画中,一条大江从画面的左上侧顺流右折,最终流向画面左下方,将整个画面分割开来。远景处的江岸由低矮的沙渚构成。处于画面上方的是高耸的山峰,其间有飞瀑流泻,给人带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审美感受。在对山石的描绘中,画家运用的皴法较少、勾染较多,以刚硬的用笔描绘外轮廓。近景中的一些树木隐现于水雾之中。如画面左侧的树木,一部分被团状浓雾遮掩,只对树梢有所展现,为画面带来了氤氲朦胧之感。这种意境表现和蓝瑛《仿赵令穰山水》中的云雾之气相仿。但此作中的云雾并没有加深画面的深远之感,反而将中景中右侧过大的巨岩拉近到近景画面中。近处山崖之下、溪流之上,有一攒尖顶的草亭和一间两坡顶的小屋。屋亭的地面由木板铺成,由数根硕大的柱子悬空支架在溪边的顽石之上,溪水在屋边流过。此处的屋亭很像安徽泾县章渡镇的“江南千条腿”建筑形式。茅亭中有两人对坐畅聊,神情显得悠然自在。屋下溪流转折处的画法则略显生硬,水的流量稍不符合实际。水边的石矶上顽强地生长着几株苍郁的大树,淡红色的叶子犹如簇簇火焰。参天的松树树干粗大、疤结明显,略以线条勾勒轮廓。画家用传统笔法刻画松针,使其排列有序、挺拔有力,同时又不失古意。最右侧的树木以夹叶填彩法和点叶法绘成。这种树叶的画法类似沈周之法。对松针、杂树、夹叶的穿插处理体现出画家经营位置的能力。树下的石坡以披麻皴稍杂斧劈皴的方式绘成,皴法的搭配、运用十分缜密,使土石彰显出似久经风雨剥蚀的纹理效果。画家用赭石稍加藤黄染坡面,间以石绿和草绿淡染。整幅作品的设色以赭石为主,没有强烈的色彩对比,树干与山石的色调柔和、统一、协调,树的夹叶设色填有红色、蓝色,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此作雄奇中不乏含蓄之意,具有刚柔相济的美感,达到了将南北宗画法合而为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