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泰山刻石》小篆释文
皇帝临,立作制。廿有六,年初并。不宾巡,远黎登。兹山周,从臣思。迹本原,德治道。运行者,产得宜。大义箸,明垂于。后嗣。
听既平,平天下。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昆。化及无,穷遵奉。遗诏。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余人,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丞相臣。斯巨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
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石四面刻字。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巡狩泰山时所立,小篆,由丞相李斯篆书。泰山刻石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现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刻石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后来移到碧霞元君祠之东庑。清乾隆五年(1740年),祠遇火灾,刻石焚毁不见了。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才从池中搜得,已断为二,后移至岱庙。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残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秦泰山刻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泰山刻石》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