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唐朝政治家,武周著明宰相。
狄仁杰年轻时以明经及第,任汴州判佐,得阎立本推荐任并州法曹,后历任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垂拱四年(688),唐宗室越王李贞起兵于豫州以反对武后,败亡,株连判处死刑的有六七百人,家口抄没入官的有五千人。仁杰密疏申救,其众得以免死,改流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南)。后为宰相张光辅所诬,被贬为复州刺史。又入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将他逮捕下狱。当时律法规定,一经审问即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狄仁杰当场认罪道:“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得到口供,将狄仁杰等人收监,只待来日行刑,不再严加防备。狄仁杰向狱吏借来笔墨,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帛,书写冤屈情况,塞在棉衣里,请求送回家中。负责看守的王德寿并未起疑,让人送交给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狄光远持帛书向武则天诉冤。武则天看罢帛书,召来俊臣前来质问。来俊臣辩称:“臣并未对狄仁杰等人用刑,连他们的冠带都未曾剥下,饮食寝宿也一切如常。假如没有谋反的事实,他们如何肯承认谋反?”武则天便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狱中查看。来俊臣先给狄仁杰等人穿戴齐整,然后让周綝入内查看。周綝惧怕来俊臣,只是唯唯诺诺,甚至都没有看狄仁杰等人一眼,便回去向武则天复命。来俊臣还命人假冒狄仁杰等人的名义,伪造《谢死表》,让周綝呈给武则天。武则天决定亲自过问狄仁杰谋反案。她召见狄仁杰,询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道:“我如果不承认造反,已经死于酷刑了。”武则天又问为何要作《谢死表》,狄仁杰则答称并未写过。武则天便让人拿出《谢死表》,方知道表章是伪造的,因此免去狄仁杰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贬为地方官。其中,狄仁杰被贬到彭泽,担任县令。此后,魏王武承嗣多次请求诛杀狄仁杰,但都被武则天拒绝。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陷冀州(今属河北),仁杰被起用备御契丹。神功元年(697)复召入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圣历元年(698),后突厥攻掠河北,仁杰复统兵迎击。他建议帮助被后突厥驱掠的百姓返回故里,散发粮食以赈贫乏,禁止部下侵扰百姓,使河北很快安定下来。则天曾欲兴造巨型佛像,工程浩大,因仁杰谏阻而罢。
武则天对狄仁杰极为看重,称其为“国老”,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武则天欲以其侄武承嗣继承皇位,狄仁杰力劝复立庐陵王(即中宗)。后来,庐陵王得以复立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同年九月病逝,武则天痛哭道:“朝堂空矣!”,废朝三日,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狄仁杰神断冤狱、整顿吏治被后世编入《神探狄仁杰》。
主要作品:《狄仁杰文集》十卷,《家范》一卷。
主要成就:劝立李氏,延续唐朝社稷。
轶事典故:《无暇语俗吏》《沧海遗珠》《白云亲舍》《斗南一人》《整肃纲纪》《劝谏皇帝》《不信妖言》《囚徒哭碑》《不惧凶宅》《直责宰相》《怒斥酷吏》《愧对娄公》《两荐张柬之》《保荐契丹降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解梦复唐》《君臣相知》《桃李满门》《纵博褫( chǐ )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