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公元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能臣,桓楚政权奠基人。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
史桓彝长子,晋明帝的驸马。
桓温西平巴蜀,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十一月,桓温率军溯江而上西征,并于次年(公元347年)三月攻克成都,逼降成汉末代皇帝李势,随即又平定李势旧部邓定、隗文的反叛。成汉政权割据蜀地四十四年,至此而亡。西征的胜利,不但使桓温威名日盛,声名大奋,也为日后的北伐行动提供了稳固的后方,增强了国力。
桓温三次北伐中原,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北伐前秦,兵锋直指霸上,逼得前秦皇帝苻健退守长安内城,但最后以晋军失败而收军。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桓温进兵河南,在伊水击败羌帅姚襄,收复旧都洛阳。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北伐前燕,一直打到枋头,距前燕国都邺城只有二百多里,还收复了淮水以北的广大地区,可惜最终以失败告终。
此后桓温又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有意夺取帝位,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死后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宣武皇帝'。
桓温的文章收录在《桓温集》。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桓温著有文集四十三卷,但在隋朝时只剩十一卷。 而据《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桓温集》有二十卷。清人严可均在编撰《全晋文》时,收录有其文十八篇,代表作有《檄胡文》、《上疏陈便宜七事》、《上疏废殷浩》、《请还都洛阳疏》、《上疏自陈》、《辞参朝政疏》。
桓温工书法,长于行草,字势遒劲,有王羲之、谢灵运之余韵,有《大事帖》传世。唐代窦臮(jì)所著《述书赋》,收录有晋代六十三位书法家,其中便有桓温。 明代陶宗仪的《书史会要》也将桓温列入其中。
主要成就:收复蜀地,三次北伐。
主要作品:《桓温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