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侃(公元259--334)字士行,东晋名将,名臣。原籍鄱阳,后迁寻阳(今江西九江)。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陶侃在军四十一年,忠顺勤奋,明语善断,珍惜物力。及病重,将归长沙,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仓库,自加管钥,交付清楚,然后登舟。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陶侃功勋卓著,为人正直,与其母教诲分不开。其母曾"教子惜阴"、"截发易肴"、"送子三土"、“封坛退鲊(zhǎ)”,为古时四大贤母之一。有文集二卷,今已佚。《全晋书》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主要成就:平杜弢、张昌起义,定陈敏、苏峻之乱;治下荆州太平安定。
主要作品:《相风赋》、《上表逊位》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