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最显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书法成就最卓著的也当之无愧的属于王氏一族。王氏家族书法家最多。在这个书法世家里,有父子争胜,兄弟竞较,还有夫妻比试,姻亲相学等,互相传袭,这不仅是书法史上显得极为耀眼,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出现了书圣王羲之和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氏的骄傲在此,东晋书法的骄傲也在这里。
王羲之(公元303—361),东晋书法大学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內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王矿的第二个儿子。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作品列表
|
书体类别
|
作品
|
草书
|
《十七帖》
|
《初月贴》
|
《行穰贴》
|
《龙保贴》
|
《上虞帖》
|
《长风帖》
|
《贤士帖》
|
《飞白帖》
|
《平安帖》(草书)
|
《寒切帖》 [12]
|
行书
|
《姨母帖》
|
《快雪时晴帖》
|
《丧乱帖》
|
《澜庭集序》
|
《平安帖》(行书)
|
《何如帖》
|
《奉橘贴》
|
《孔侍中帖》
|
《佛遗教经》
|
《远宦帖》
|
《二谢帖》
|
《雨后帖》
|
《秋月帖》
|
《都下帖》
|
|
楷书
|
《黄庭经》
|
《乐毅论》
|
《曹娥碑》
|
|
|
王羲之十六岁时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坦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坦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和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可惜真迹至今下落不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