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妓云英》
唐.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公元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道家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罗隐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五十五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罗隐一生怀才不遇。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唐才子传》),罗隐当初以寒士身份赴举,路过钟陵县(今江
西进贤),结识了当地乐营中一个颇有才思的歌妓云英。约莫十余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过钟陵,又与云英不期而遇。见她仍隶名乐籍,未脱风尘
,罗隐不胜感慨 。更不料云英一见面却惊叫道:“怎么罗秀才还是布衣!”罗隐便写了这首诗赠她。
这首诗为云英的问题而发
,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但一开始却避开那个话题,只从叙旧平平道起
。“钟陵”句回忆往事,十余年前,作者还是一个英敏少年,正意气风发;歌妓云英也恰似妙龄,色艺双全 。“酒逢知己千杯少
”,当年彼此互相倾慕,欢会甚洽,都可以从“醉”字见之。“醉别十余春”,显然含有对逝川的痛悼。十余年转瞬已过,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无成,而云英也人近中年了。
首句写“别”,第二句则写“ 逢
”。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则侧重写云英。相传汉代赵飞燕身轻能作掌上舞(《飞燕外传》),于是后人多用“
掌上身”来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妙。从“十余春”后已属半老徐娘的云英犹有“掌上身”的风采,可以推想她当年是何等美丽出众了。
如果说此处赞美云英的绰约风姿是一扬 ,那么,
第三句“君未嫁”就是一抑。如果说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问的话题,那么 ,“我未成名”显然又回到这话题上来了
。“我未成名”由“君未嫁”举出,转得自然高超。宋人论诗最重“活法”——“种种不直致法子”(《石遗室诗话》)。其实此法中晚唐诗已有大量运用。如此诗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就不直致,有活劲儿。这种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对于表现抑郁不平的诗情是很适合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君未嫁”的问题,就应说个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设
、反诘之词代替回答,促使读者去深思。
它蕴含丰富的潜台词:即使退一万步说,“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缘故,可“君未嫁”又是为什么?难道也为“不如人”么?这显然说不过去(前面已言其美丽出众
)。反过来又意味着
:“我”又何尝“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这个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君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读者也就可以体味到了。此句读来深沉悲切,一语百情,是全诗不平之鸣的最强音。毛主席他老人家多次读这首诗并圈阅、批注:十上不中第。现在想来,罗隐是唐时最终没有中举的范进,可怜可叹!
此诗以抒作者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甚妙。绝句取径贵深曲,用旁衬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此诗的宾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况作者有过人的才华。赞美中包含着对云英遭遇的不平,连及自己,又传达出一腔傲岸之气。“俱是”二字蕴含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长为布衣的问题,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启发性极强。如不以云英作陪衬,直陈作者不遇于时的感慨,即使费辞亦难讨好。引入云英,则双管齐下,言少意多了。从文字风格看,此诗寓愤慨于调侃,化严肃为幽默,亦谐亦庄,耐人寻味。
唐朝的“妓”地位比今天的高,唐妓的身份是公开的,以后不做妓了,还可以大大方方嫁人。当然,清白家声的大户子弟是肯定不会娶“妓”的。唐人也不回避狎妓,如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都是赠给心爱的妓女的,也没见有人去中央纪检委员会状告杜牡有作风问题。有的男人对女人很不负责任,而有的女人也确实有一种“非理性寻求男强者”的倾向。如有的女人爱上某大贪官,最初并非一定为了钱,因为中国的大官身在高位时,举手投足特有豪气,又加上众人唯唯诺诺前呼后拥,确实让有的女人一见倾心——那派头,帅呆了!(一旦大贪官上被告席,女人会奇怪自己怎么会爱上一个状如烂泥的男人)
回到唐朝的罗隐那里吧。估计多才多艺的云英也和崔莺莺一样,爱上了不得志但有才干的穷书生罗隐,(罗隐当时正去参加全国高考)估计二人最初也是海誓山盟,估计罗隐也会下决心在高考中一鸣惊人以回报云英的热情赏识,估计云英也会渴望罗隐能如张生一样最后成功。
但是,张生是戏中人物,罗隐是现实人物,唐朝高考名额更有限,(“五十少进士”,考多年不容易啊)岂是人人都考上的?岂是立志坚持就能成功的?罗隐考了十余年,一无所获。
估计云英一见罗隐这个样子,心里凉了大半载,差不多要怪自己瞎了眼打错了牌买错了股票……这个“罗隐股”不涨反跌,于是话一出口就有些讽刺了:“你怎么还是这身穷书生的白衣啊。”
战国的苏秦花光了钱一事无成羞愧地回到家,面对的是,“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其内心的压抑愤怒可想而知。人在落魄时,最渴望得到安慰,哪怕那些话没有任何实际作用,但那时的安慰就是冬天的火,能温暖心灵,能让人看到人性的美好,从而恢复微笑与自信。
落魄之人最恨的是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冷鼻子冷脸冷心肠,让人心寒,况且,云英还是与他相爱过的女人。
那么,罗隐必定是怒从心生拂袖而去,写下这首爱与恨交织的诗。
《赠妓云英》
译文:
那年,我为你大醉,分别已是十余个夏冬秋春,
梦你,当年的美丽,今天重见依然苗条的腰身。
你嘲笑我未成名,可你,不也没嫁出去吗?
你我都可怜,都是混得不如别人,
就此永别,不必争论。
戏剧里是才子佳人终成眷属,现实中是罗隐云英各飞东西。假如确实不爱了,确定要分手,态度当然要明确甚至做法也可以果断,但也要尽可能给对方以尊严,切不可嘲笑侮辱。
罗隐与云英本是一个多情的故事,本来两个底层的人要理解体谅,可是人性是复杂的。
保尔与冬妮娅也有一个温暖的开始,但最后两个人在嘲笑中各奔东西,人是变化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