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自从隋朝开始举办开科取士,到封建王朝结束,这举办的考试是无法计数了,当然每科考试的第一名叫做状元的,那也是有几百人之多的,那么多状元,肯定是不能全部记住的,但是如果是一个王朝的第一次开科考试的第一个状元,那就比较容易记住了,比如清朝第一个状元:吕宫。
清朝一共出了一百四十一个状元,其中第一个状元就是有考试大省的江南人吕宫。这人本来是个明朝举子,他的老丈人绝对是跟吕雉她爹一样的人物,因为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明朝最后一位状元杨廷槛为妻;二女儿嫁给了清朝第一个状元为妻,这就是吕宫。这老丈人有点牛哈?
本来这吕宫考上状元后,也是官运享通,混的风生水起。但是必竟是清初,大量汉人还是很鄙视他这种变节的行为的,为汉人所不齿。但是这也不防碍他步步高升,后来就当了小顺治皇帝的老师,前途无量。
话说这无事家中坐,艳遇送上门,当时顺治帝打小死了老爹,才能轮到他当皇帝了。但是年龄毕竟还小,自然就让母亲孝庄太后听政了。虽然孝庄太后也是大权在握了,呼风唤雨,好不厉害,不过年纪轻轻的独守空房,难免会寂寞难耐,心中是空荡荡,急需一名年轻小伙来慰藉她空虚的肉体。所以这年轻帅气,又温文尔雅的第一个状元郎可是入了太后的法眼。常常以讨论国事为借口,诏见吕宫入宫里议事,当然议事地点比较“特殊”而已。
过不几年吕宫就带着家小财帛,远去他方。因为当今皇帝已经十几岁了,渐渐长大,而且主上看着就是个精明强国之君,不是可轻易糊弄的人,他要是继续在这待下去,难免被抓到,那可真是万劫不复!
注:吕宫(1603—1664),字长音,又字巷枕,号金门,武进县(今常州)人。原居马山埠,明末中举人。清顺治四年(1647)殿试获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即官授秘书院修撰。顺治九年(1652)升任右中允。顺治十年(1653)二月,顺治帝赞赏吕宫所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论》之文渭“文章简明、气度闲雅”,因而亲自选为侍进学士,是年闰六月升迁为吏部侍郎。当年十二月,吕宫又跃升为弘文院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官至一品。顺治帝曾在什刹海集大臣于土山顶上,命骑兵团围土山驱马奔驰上冲,将至山顶,诸大臣惊慌失色,唯独吕宫一人静立不动,骑兵冲到他面前也戛然而止。顺治帝赞道:“吕宫气度过人,于此可见。”他曾与大学士陈名夏、冯铨、成克巩等推荐御史郝浴巡授四川。郝浴奏劾吴三桂专横跋扈,图谋不轨,吴三桂反劾郝浴欺君罔上。刑部处郝浴死罪,吕宫为他说情,奏准,降郝浴三级并流放奉天。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陈名夏因倡言“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而被处绞刑,吕宫被株连为夏党,并以误举(荐举郝浴)罪降二级留用,专修《资政要览》。顺治十二年(1655)书成,加太子太保衔。吕宫目睹政敌环视,官场险恶,加上另有不愿步先人吕不韦后尘之隐情,他决定急流勇退,以体病数次提出辞呈,顺治帝虽一再挽留,吕宫仍坚辞,顺治帝勉强同意,特赐貂裘、蟒缎、鞍马等,并言待他身体康复后仍将召用,并保留了大学士头衔。关于这段秘闻,吕宫的后裔,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史籍读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的祖宗吕宫,是明朝一个变节的士子,他入朝便考中状元,可谓一帆风顺,权倾朝野。我们族中流传一句话:当时的皇太后与他通奸,他深知当今主圣,嫪毐(lào ǎi)是做不成了,将来必遭奇祸,于是托病回乡。
吕宫赐归后,为防走漏风声,故意不住祖宅,特意购屋于前北岸,闭门不出,至于地方官员或友人求见,一概托病谢绝,以至于吕宫闲居家乡10年“里人不知有相国”。康熙三年(1664)吕宫病逝于家,终年62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