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气血第一的食疗古方

(2018-03-09 11:18:23)
标签:

食疗古方

补气血

玉灵膏

健康

收藏

分类: 蓝氏养生

http://p1.pstatp.com/large/471400012952c25f67b5

      如今亚健康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去体检吧,又没什么病,但就是不舒服:

       1、晚上睡眠质量不高,白天又无精打采,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2、气色差,眼睑指甲苍白,脸上也不红润,眼睛容易干涩疲劳,头发干枯,皮肤干燥;

       3、懒言少语,浑身乏力,感觉只想躺着,随便动动或者逛逛街,就觉得累;

       4、头晕、心悸,蹲着的时候站起来会突然眼前发黑;

       5、手脚冰凉,盖很厚都睡不暖和,年纪轻轻就非要用电热毯……

       这些症状很普遍,似乎说不清楚是什么病,统称亚健康症状,其实在中医上,以上现象都是典型的气血两虚,也就是常说的气血不足。

http://p3.pstatp.com/large/4712000349154f701bde

      一个大补气血食疗古方

       怎么补?清代名医王孟英留下来的一个大补气血的食疗方古方:玉灵膏。

       材    料:龙眼肉300克、西洋参30克。

       玉灵膏做法:

       1、最好选择天然烘干的龙眼肉,水洗三遍,挤干水分备用。龙眼入心脾两经,补心养血,安生定志,是最好的药食同源的补血材料。

http://p3.pstatp.com/large/47140001190ad2e1df8f

       2、最好用进口的西洋参,打成粉。因为国产的西洋参偏温性,进口的西洋参偏凉性,滋阴润燥,益气生津,刚好相佐龙眼的甘温之性。

http://p3.pstatp.com/large/471400011aa0321e4523

       3、王孟英原文说的是“日日于饭锅上蒸之,蒸到百次”。他是杭州人,都有吃米饭的习惯,所以就是蒸的时候锅里要放大米。大米是最好的补脾胃的天然食材,而且脾胃为后天之本,我们身体的气血津液都有赖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所以健脾补中也能培补气血,古人的做法真的很妙!用白开水蒸效果肯定是打折扣的!

http://p3.pstatp.com/large/471000039d3f54900c7e

       4、把龙眼与西洋参混合均匀,每份再加入30克白糖。玉灵膏蒸到后面会变苦,加入白糖主要是调味,但也可以不加,吃的时候加点红糖或蜂蜜调味即可。

http://p9.pstatp.com/large/471200033c54a4244927

       5、古法原文说,“碗口幂以丝绵一层”,意思就是在蒸盅上盖一层棉布,注意啦:一定不能把炖盅密封,要保证玉灵膏在蒸的时候能吸收大米蒸气。罐子密封就不能使蒸气透入,也就缺乏了大米的补脾功效。事实上经过对比,盖棉布的无论从口感还是功效都更胜一筹。

http://p3.pstatp.com/large/470c00039116a3ada4bf

       6、盖上锅盖,开始蒸,待水滚后转小火,密切注意水的变化,防止干锅!

       蒸多久呢?王孟英说日日于饭锅之上蒸之,蒸到百次。换算下时间,大概就是现在的40小时。只有足够的时间,龙眼才变的软烂,也不再滋腻上火,更好吸收。(注意,只蒸几个小时,龙眼和西洋参是没多大变化的,这时候吃容易上火和消化不良,所以功夫是一定要做足)。古方真的都是经验之谈,不是随便乱写,希望大家不要自己改动。

       但40小时最好也不要一次蒸够,最好的做法是按自己时间,每次蒸4—10小时,分几天的时间完成,每次换水时换米。

       蒸足时间后,大功告成了。龙眼和西洋参变成了膏状,装在瓶里,放冰箱保存。

http://p1.pstatp.com/large/470c000395a119b766d0

       每天一次,挖一调羹,开水冲服。注意服用期间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味。

       一般吃一周左右就有明显效果,睡眠变好,精力变好,皮肤和面色变好,甚至有的吃后,月经推迟和量少的问题也解决了!

       注意:1、痰火内盛或湿热蕴阻者(舌苔黄腻),不宜食。感冒期间停食。

                 2、产妇和气血不足的人(男女皆可)吃最好,但孕妇不能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