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名特产———中江挂面

中江挂面是驰名四川内外的品牌食品,由于独特的工艺,特定的水源,极佳的口感和风味,符合营养科学的原料搭配,自问世以来,数百年间,深受食客的欢迎,声名远播,销势不衰,是家乡食品中的一朵奇葩。中江挂面纯为手工制作,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中江挂面经过历代制面者的努力,形成了味甘色白,柔嫩可口的特色,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现在为增加其营养成份,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以韭汁、菠菜汁、鸡蛋精、鸡蛋黄、朱神砂等制成蛋清面、蛋黄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创新,中江挂面才在今天仍然受到广大食客们的青睐。

中江挂面曾先后数次被省、地、市、县评为地方优质特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探亲访友、馈赠亲朋的最佳食品之一。




相传北宋末年,兵荒马乱,有对夫妇带个小孩子逃荒到了谭家街,来到一家面店要碗面汤喝。店主是一对善良的老夫妻,见他们饿得奄奄一息,就给了两碗刀削面,外加两碗面汤。他们吃后,对店主人说:“你俩老真好,能不能收留我们?只要有碗饭吃,有个地方住就行了。”店主见他们非常老实面善,又拖娃带崽,就同意了。
这对夫妇男的姓姚。姚哥心灵手巧腿快,干活麻利;姚嫂对人热情大方,里里外外安排得巴巴适适。店里生意越做越好,过往客人都喜欢来这儿吃面。不久,店主人先后去世了,姚哥安葬了老人之后,继续经营面店,并改称姚家面店。除继续经营刀削面外,又把家乡的扯扯面作为新品推了出来。
中江人吃惯了刀削面、切面,觉得扯扯面细得多,巴(四川方言:粘上)作料,味好。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人都来一饱口福。有的人还请教姚哥、姚嫂传艺,很快做扯扯面的手艺就传开了。
一天夜里,姚哥发好第二天要用的面后刚睡下,姚嫂起来赶老鼠,板凳一绊,摔了一跤,把一大灯窝子菜油全倒在了姚哥和好的面里。姚哥说声“糟了”,连忙起床用布去吸油,但已经晚了,油已流到面团下面了。他转而一想:“何不就这样揉到面里?”于是,他开始揉搓一根根面条。鸡叫二遍时,他先做了碗面来尝尝,心想,不好吃第二天就不卖了。一吃,味道比原来的扯扯面更巴适。第二天,和了油的面很快就卖光了,许多人吃后都说味道好。夫妻俩从此开始做带油的扯扯面卖。因为带油的扯扯面需要较长时间发酵,为保证随时都有货,夫妻俩又做了经过晾晒的扯扯面备用,这就是中江挂面的前身。
姚哥不断总结经验,后来竟扯出了细如发丝、中有微孔、油白浸亮的面条来,生意更兴旺。以后,他就干脆不卖热面,专卖挂面了。姚哥还印了包面纸,名叫“姚挂面”,分三等。一等印如来佛,二等印笑观音,三等印长寿星。
谁知好景不长。西山脚下,有一大户姓谭,看到姚家生意越做越好,就想方设法要把姚家的店铺、手艺霸占过来。谭家向县太爷提出把“姚挂面”作为贡品献给皇上。县太爷火速派人催促姚家特制两千斤挂面进贡。时间催得紧,挂面未晾干就强行送走,还没送出四川,就已变质。县太爷急了,怕犯欺君之罪,又找来谭员外商议,决定把姚哥的儿子姚方押去洛阳,要他在那儿做挂面献给皇上。谁知在洛阳做出的挂面一煮就糊了。皇上革了县太爷的职,姚方被充军北方,半路上被金兵冲散,只身流落到河北,不能回家,就定居下来。据说现在河北省有个县造的手工挂面胜过中江,就是姚方传下来的。
谭员外占了姚家的面店,留下原来的伙计日夜做挂面。他还规定不准任何人外传手艺,只传自己的大儿、长孙。谭家生意越做越大,原来的“渡口店”街也改称“谭家街”了。
明朝初年,做挂面的手艺逐渐在民间流传开。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采用纯净的山泉,把握好面的发酵时间和盐的添加分量,选好天时,就能做出好面来。明清时,中江挂面已经在各地行销。清代诗人王朗山还写下“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的诗句。1931年出版的《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