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郑和下西洋
据说,明建文帝朱允炆当皇帝前,他的皇爷爷洪武帝朱元璋就很
是不放心,提醒他,你当了皇帝要当心你的那些叔叔不服,并给他留下一个包袱,让他在最危难时打开。
后来,
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发难,兵戎相见,从北京杀至京城南京,并很快攻进皇城。建文帝不知如何是好,危急之中忽然记起皇爷爷当年留交给他的那个包袱,赶紧拿出来,打开一看,原来是四套僧衣和佛门度谍,外加剃刀一把……
建文帝很理解皇爷爷的良苦用心,当即,把身边的三个跟随同自己一道剃光头发,穿上僧衣,从城角门逃之夭夭……
等到燕王朱棣攻进皇城时,
建文帝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知他逃往哪里去了。有人说建文帝乘船逃往海外了,从此成了已登上皇位的朱棣最大的一块心病,于是,朱棣派郑和七次出海寻找……然而至今下落不明。
也有人说建文帝在某寺庙当了和尚,活了七八十岁才逝去。
人们感叹朱元璋早年当和尚,给孙子留了一条佛家的生路,当然,这一切有待史家进一步考证。
附:郑和者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也。郑和原姓马名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卒。明军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阉割成太监,后来进了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先后七次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