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拥抱“自我”
“自我”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自己(用在双音动词前面,表示这个动作由自己发出,同时有以自己为对象)。即自我批评(自觉的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进行批评);自我表现(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自我意识(通常指人对自身意识活动本质的认识。由康德最早提出,后成为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黑格尔以及现代存在主义哲学都对此有所论述);自我陶醉(谓自己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而盲目地加以欣赏,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自我中心(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如当自己的汤是热的时,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这种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与利己主义不同);自我作古(由自己创始,不依傍前人或旧例)。“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而在心理学上“自我”这个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故心理学中讲“自我”就是讲“自我”意识,两者是同义语。总的来说,“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怎样才能拥抱"自我"?
首先,应确立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在此基础上,看有没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特别喜好,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自己能够为之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并感受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如果有,那就表明自己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自己的个性,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其次,就是要铸造自己坚定的信念,看自己有没有真信念,就是有没有自己处世做人的基本原则,这是作为一个人的精神上的坐标轴,它使人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如果有,那就表明自己拥报着“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人的灵魂,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
这种意义上的“自我”都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而是在生命旅程中,不断否定、选择、创造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而好好的拥抱着“自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