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聊冬至

(2007-12-22 13:31:07)
标签:

知识/探索

分类: 烟雨柳巷

闲聊冬至

 

             闲聊冬至

 

    冬至是中华农历24节气中重要的节日,其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日14时08分进入冬至,此时太阳黄经为270度,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开始一天天增长、夜晚一天天缩短。

    冬至过节,起源于汉代,《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可见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节至唐宋时期极盛,把冬至节作为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朝廷休假3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3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相沿至今,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吃“馄饨”,过去老北方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故此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以解恨消灾。
    冬至吃狗肉,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吃饺子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据专家提醒,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人们要格外注意保暖、慎防感冒发生。“九九”(即数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每九天算是一个时段,即一个“九”,如此经过九个时段,即九个“九”,这时已快到第二年春分了,天气也就暖和了。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因各地气候和农事活动差异很大,冬至“九九歌”的内容有所不同,版本很多,但格式却大致相同。广泛流传的“九九歌”是这么说的: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九九歌”将气候与农事紧密结合在一起,前后押韵,便于记忆,所以几乎人人皆知。近些年来虽说气候有些异常,但只要节气到了,冰河依旧开,岸柳依旧青,大雁依旧归,“九九歌”依旧唱,并无过时之感。

    民间还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即: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