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荀子顺应时代的教育思想

(2007-07-31 13:16:44)
标签:

人文/历史

感悟随笔

分类: 旷世.名人大家

荀子顺应时代的教育思想         

                荀子顺应时代的教育思想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直到晚年也未停止教学,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培养了李斯、韩非等著名历史名人。

     一、反对“学在官府”教育思想。

    荀子继商鞅之后,适应急激变革的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生而有”,“是禹桀之所同”(见《荀子.荣辱》)。 “好利而恶害”是人追逐的要求。“好利”应适当的好,要适当不能有所过,不能专一满足而助长这一恶性。这就自然需要有所教育。因而荀子说:“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养民性”。即是除了免除对人民的奴役以外,让人民能同贵族一样获得私有土地后,再给他们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荀子还认为被奴役的人民,只要有受教育的机会,自然可以由“愚而智”;由“贱而贵”;由“贫而富”;自然可以走上政治舞台,自然可以私有土地。反之,王公大人的子弟,如果无能,而又不能“积文学,正身行”,自然不能让他世袭富贵,只能归为庶人,做普通的老百姓。荀子认为君子不能“徧能人之所能”,也不能“徧知人之所知”。如“相高下、视浇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通财货、相美恶、辫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设规矩、陈绳墨,君子不如工人”(见《荀子.儒效》)。这是由于君子只是积习于文学,并不曾学农、学工或学贾;反之,如果农人、工人或贾人,积习于文学的话,当然也就成为所谓的君子了。可见,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农人之所以成为农人,工人之所以为工人,贾人之所以为贾人,都是他们各自后天所积习的不同所致,并不是什么天生成的。所以荀子说:“这并非那人的天性如此,全是积习所造成的。”(见《荀子.儒效》)。说君子,当然意味着当时的贵族,说君子不是天生的,就意味着贵族不是天生的。既然不是天生的,自然就不可以世袭其贵族地位,不行的话,应“之为庶人”。说农工商,当然就意味着当时的所谓小人,即被奴役的,说农工商不是天生的,就意味着被奴役不是天生的;既不是天生的那他们就可以争取解放、加强文化学习而成为所谓的君子,而“归之为卿相士大夫”(见《荀子.王制》)。可见荀子的教育主张,是反对“学在官府”的,是新制的社会的教育方面转化的。

    二、教学内容:

    1、荀子认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著作。他说:“学何乎始?恶乎终?曰:其教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见《劝学》)。荀子为了达此目标又提出“学莫便乎近其人”的观点,认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

    2、言传身教。除了书本知识外,良师益友的言传身教也是不容忽视的,“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缺也”(见《儒效》)。

    三、教学目标:

    1、荀子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为整个社会效力的圣人君子。

    2、追求全粹之美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教学目标。他主张既有书本知识,又注重师法之化,还不够,还要追求全粹之美,“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要求人们对学问的爱好,就像眼睛爱看各种色彩,耳朵爱听各种美声,嘴巴爱吃各种美味一样,坚定不移,这就叫做“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见《劝学》),这是荀子对君子之学的最高要求,也是荀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培养以治天下为自任,坚定不移,德操高尚,才智出众的人才,为治国安邦统一天下服务,是荀子的教育目标。

    四、教育原则和方法:

    荀子为了他的目标,规定了许多教育原则和方法。

    首先,强调“知行合一”,重视实践,他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见《修身》);“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见《儒效》)。

    其次,发挥“善假于物”的主动性,是他又一重要教学原则,“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见《劝学》)善于利用工具和条件,善于利用和吸收前人成果,善于借助良师益友的帮助,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荀子还认为,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要专心一意,持之以恒。“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也是荀子的治学方法,他用蚯蚓和螃蟹加以对比,又用“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见《劝学》)等比喻说明君子应该“结于一”的道理。

荀子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既深刻精辟,又浅显明白,对今天的教学工作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