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言精选·发现之旅】趣味飞机安全指南

(2013-09-11 09:07:17)
标签:

格言

生活

文化

休闲

杂谈

分类: 格言精选

飞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按照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说法,平均一名乘客需要乘坐西方国家制造的飞机旅行至少530万次才会遇到一次事故。不过万一摊上事故,这种比例对于遭遇者而言还是如同浮云……且奉上安全指南,仅供参考。

在讲解知识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些有名的航空界言论,任君自行领会精神:

“每个座位都一样安全。”——波音公司网站

“这是个有年头的问题。目前还说不清楚。”——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不存在最安全的座位。”——airsafe.com

一直以来,对于飞机安全座位的疑问从未停息。在2009年法航巴西空难两百多人罹难之后,美国《大众机械师》杂志研究了36年来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事故统计以及座位图表,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传说中的“后排较为安全”。这20起事故的原始数据确实真实可靠,但这概率也只是对用于分析的20个案例才具有统计意义,因此可参考的价值还是大打折扣。例如,通常大型客机在准备降落时会让后轮先接触地面,再逐渐降低头部使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此时的飞机会通过“抬头”加大迎角增加机翼阻力,以便尽快减速。所以,在一些导航系统故障或是飞行员操作失误的降落事故中,便会有飞机没来得及“抬头”就“一屁股坐地上”的情况,而伤亡显然会集中在尾部。

飞行员的失误,对乘客而言属于不可抗力,被恐怖分子劫机导致空中爆炸或撞击、无云高空产生的大气活动造成的颠簸、局部地区的雷电天气以及飞机的局部永久性累积损伤等情况也都属于“上帝之手”,但这并不代表,乘客的行为就不会影响飞行安全。

我们都知道,起飞3分钟和落地前8分钟被统称为“黑色11分钟”。这是因为这段时间里涉及的程序、操作非常多,故有事故高发时段之称。在这一时段中,格外危险的又当属降落。前面已经提到,本来此时的技术操作就很复杂,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手机等通讯设备。一般在飞机飞行时,尤其是飞机升起和降落时,都被要求关闭手机,那是因为手机等设备的信号十分容易造成电磁干扰,影响飞机与塔台的通信,如果在这个时候不自觉地接打电话,机长就听不见塔台信号,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在乘坐飞机时,无论电视屏幕和空姐都会要求乘客全程系好安全带,那是因为空中环境变化比较多,万一碰上气流,飞机急速跌落几百米也是正常情况。一旦出现紧急事故,不系安全带,后果很严重。

被众多乘客忽略的安全隐患还有一点,那就是飞机有一个自动配平值,人数过多的大幅度移动也会造成飞机事故。因此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慌忙逃生不仅会导致飞机更不平稳,还会产生踩踏等情况。关键时刻,更冷静沉着听指挥,是自救也是在拯救别人。

此处,也科普几点总有人好奇的谜团:

答疑1:降落伞迷思

许多人都在怀疑机长有“私房降落伞”,这个观点略腹黑。首先,在飞机驾驶员头顶两侧分别配有逃生绳,用于从驾驶舱撤离使用(迫降以后),降落伞是没有的。另外,《民用航空运输机长职责》明确规定,机长应该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有人要问了,那乘客有降落伞吗?答案必然是否。因为跳伞需要中速平稳高度适宜开伞的条件,所以空难跳伞真的是很不现实。

答疑2:抱头迷思

有小道消息说,其实飞机失事时要求乘客抱头,是为了死后有个全尸好辨认……而真相是:抱头动作,学名“防冲击姿势”,即在受到冲击时,为避免人体迅速前倾从而撞上物体而采取的防御姿势。它能有效减小四肢以及头部的伤害。

答疑3:小桌板和遮光板

为啥降落时要收起小桌板打开遮光板?因为死之前要见光啊……严肃点儿!事实上,收起小桌板,是为了避免旅客在意外的紧急制动中被撞伤,也让旅客在紧急逃离时不至于被堵住逃生去路;而打开遮光板的目的,则是让乘客在起飞或降落时,如果观察到窗外异常可以及时通知空乘。另外,发生紧急迫降后,这也有利于救援人员通过窗口观察和救助受困旅客。

文末,还是要啰嗦一下逃生事宜。平时上飞机爱看杂志的,不如还是先看看安全手册。上飞机第一件事,最好先搞清楚最近的紧急出口,一旦飞机发生事故,要充分利用事故后的黄金90秒,迅速逃生。此外,学会戴氧气面罩也很重要,当机舱“破裂减压”时,它会避免你呼吸道肺泡内的氧气会被“吸出”体外。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系安全带关手机,老老实实听指挥!祝所有乘客一路平安!

(本文摘编自《发现之旅》2013年第9辑,已于9月10日全国上市)

 

【格言精选·发现之旅】趣味飞机安全指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