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衔接课:“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管理 |
说明:近期,受城区某些知名小学的邀请,到小学六年级上了几节小升初衔接课(数学),说实在的,学生从小学毕业到进入中学学习,仅两个月时间,这对老师而言,好象成了一种习惯,但对学生来说,则在他们生命发展过程中起着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且不说所学科目从语、数、外三科增加到语、数、外、政、史、地、生七个主要学科,就知识的难度、广度而言也是一次质的飞跃。因此,就本人所在的“城市重点中学”而言,大概有近5%—15%的学生在一入学就很难适应中学学习和生活,而这部分孩子将在入学后的一期内瞬间成绩降至不及格,而有20%左右的学生则艰难地跟着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真正能适应初中生活和学习的学生一般不超过60%。城市中学尚且如此,其它学校的情况可想而知了。
所幸,不少学校都在积极探索中小学之间的有效衔接。然而,其形式一般都局限于学校领导层或教师之间的座谈或交流,或写点理论性的文章,真正对学生的帮助意义却不大。
为此,我们选择的这一节课,实实在在是想在中小学衔接方面做些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节课体现了中小学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理念上的一些差别。
下面,就这节课的课堂建构方面作一些粗略的分析:
课题:“握手”中的数学问题
宜宾市第八中学校
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初步体验初中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猜想、类比和归纳的探索过程。同时对初中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中学数学的自信心。
引言:非常高兴能成为同学们的第一个初中数学老师。再过几十天,同学们就将进入中学学习了,可能,这也将是大家在母校的最后一节公开课了,相信大家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在老师和同学们展现你们的聪明,你们的团结。(分组)
一、问题提出http://s10/middle/4d1e526bh799187e27319&690
初次见面,为了礼貌,通常以握手示礼。进入中学以后,老师为了让全班同学互相认识,请同学握手为礼,并彼此介绍自己。如果每两个人之间都要握一次手(不重不漏),那么全班51位同学,共需握手多少次?如果有n位同学,则一共需要握手多少次?
环节一:问题情境:
问题1:么叫不重不漏?
问题2:全班51位同学,共需握手多少次?如果有n位同学,则一共需要握手多少次?
分析:简单的情境引入,猜想,培养学生数感。提出问题,透字母化思想。
环节二:建构活动:
从每一小组中选一名同学上台握手,其余同学观察握手次数与人数之间的关系。注意寻找、发现规律。(比如有八个同学,第一人需握手7次,第二人还需握6次,第三人还需再握5次...以下省略)板书:
原则:不重不漏
方法:8人
问题:你发现其中的规律了吗?请填写问题解决部分的空格!
分析:通过活动的形式,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体现层次性,递进性。
二、问题解决
(1)现在有2位同学,则一共需要握
(2)现在有3位同学,计算握手总次数的算式是
(3)如果有4位同学,计算握手总次数的算式是
(4)如果有5位同学,计算握手总次数的算式是
……
(5)如果有51位同学,计算握手总次数的算式是
(6)如果有n位同学,则一共需要握
【思考】握手不仅能增进感情,还能握出智慧!你还有其它计算n位同学一共需要握手次数的方法吗?
总结:数学中的规律归纳思想。显然,由“握手问题”所产生的“规律归纳思想”要解决的问题远不如此,那么你能用这个知识去数线段、数角的个数、数三个形的个数吗?
要求:10分钟内完成问题延伸部分,做完的小组在黑板上写出完成的顺序。
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成功感。
三、问题延伸
(一)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
(9)如图3,直线上有5个点,则共有
(10)如果一条直线上有101个点,计算握手共有多少条线段的算式是:
(11)如果一条直线上有个n点,则共有
(二)图中共有多少个角?
(12)如图4,有公共顶点的两条射线组成
(13)如图5,有公共顶点的三条射线组成
(15)如图7,有公共顶点的五条射线组成
http://s9/middle/4d1e526bhbfaf64273558&690
(16)那么,有公共顶点的n条射线组成
(三)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17)如图8,图中共有
(18)如图9,图中共有
(19)如图10,图中共有
(20)如图11,图中共有
http://s8/middle/4d1e526bhbfaf601ee887&690
环节四:反馈与体验:写出来的是知识,说出来的是能力,既能写又能说是智慧。请积极回答上述问题。
四、问题拓展
(21)你能计算出下面这道题的结果吗?你有多少种方法呢?
计算: http://s10/middle/4d1e526bh79918a0333e9&690
环节五:拓展延伸。此题的设置,体现了趣味性,方法的多样性,其中解决方法之一是规律归纳思想的应用,特别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引出,是实现小初衔接重要的载体,“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初中数学中将大量应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备用图:(略)
收课: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核心。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一日
附部分PPT:http://s10/middle/4d1e526bhbfb05063d569&690
http://s12/middle/4d1e526bhbfb0523462eb&690
http://s13/middle/4d1e526bhbfb0509d888c&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