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2009-12-05 12:13:55)
标签:

教师专业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引领

乐山市

教育

分类: 我言我语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赴乐山参加全国重点课题交流纪实 

 

    11月29日,应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FFB080544)“基于有效教学经验建构的教师实践成长研究”总课题组,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邀请,赴乐山作了题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专题发言。

 

    此次交流活动由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基于有效教学经验建构的教师实践成长研究”总课题组主办,由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承办。此次交流活动,有专业方面的学术交流,也有教育教学管理的经验分享。大会包括总课题组阶段成果总结会,乐山市第四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会两个部分。

 

    在交流中,我采用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在大会上展示了我校市级课题《主动探究,分层递进》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我校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此次交流发言,得到了总课题组专家、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以及乐山市第四批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一致好评,在某种程度上为树立八中品牌形象,展示翠屏教育风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最后一次谈教育时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我看,这是中国当前教育的一个很大问题。” 这是一位爱国科学家对教育的深切思考,也是对现代教育的深忧虑。

    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真正实现创新人才才的培养,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在工作中,我曾经作出过种种努力,但是,仍然有不少问题困扰着我。为什么课堂上老师讲的越多,学生的成绩反而越差?为什么老师讲得很清楚了,但学生的作业却总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什么样的课才是扎实的,充实的,丰实的,平实的,真实的?我不断地追问: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一直以来,我都在试图构建一种独有的话语体系来解读数学——这个高贵而朴素的学科。后来,在不断的学习摸索实践中,我们创建了“主动探究,分层递进”课堂教学模式,该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四环节三十二字”即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带着问题,自读教材;主动探究,深化质疑;回学反馈,分层递进。

 

    这让我们解决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分别解决的三个问题,即教师要上出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学生要学好一节课,应该解决的三个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

 

    下面,我将从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解析“主动探究,分层递进”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选自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第二十三单元一元二次方程最后一课时实践与探索。阳江市市政府考虑在两年后实现市财政净收入翻一番,那么这两年中财政净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应为多少?还有两个探索性问题……

    这是一个典型的二次方程中的增长率问题,因为“阳江市市政府基本的财政收入并不清楚”故本题需设参数,因此,这也是一个起点较高的现实生活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试图把这个问题解释的很清楚,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不好,有些学生虽然好象表面上掌握了,但只要变式以后就不能真正运用本节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我在运用了“主动探究,深化解疑”课堂教学模式以后,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

    首先,我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现实生活背景引入本课的课题:八中今年有3000名学生,如果按每年平均增长10%,那么明年有多少名学生?后年有多少名学生?如何列式?

    对于这个具体数字问题中的增长率问题,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快地求出基数为3000时,第二年人数达到3300人,第二年达到3630人,但是,我所需要的不是这个结果,而是求出这个结果所需要的过程,即2010年学生人数应包括两个部分,基数3000和增长部分“3000 10%”因此,2010年的学生总数为3000(1+10%),同样,2012年的基数为3000(1+10%),增长部分为3000(1+10%) 10%,2012年的人数为3000(1+10%)2=3630人。

    学生有了这个思维过程,再把具体的数字变化为字母,学生很容易讨论出“如果基数为,为平均增长(降低)率,结果为时,那么:第一次变化为:第二次变化:。

    在学生有了这个思维过程以后,再让学生用5分钟自学教材并思考以下问题: A、什么叫翻一番?B、这里的基数是多少?C、如果设平均年增长率为,那么该如何列方程?

    当然,这里有一个条件,设置有思考价值的自学提示才能营造一种阅读氛围,才能让学生愿意阅读、善于去阅读和思考,才能通过阅读达到一种内心情感的需要,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且,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也就是说,让学生拥有“阅读过程反复性”的时间条件,如果学生阅读是草草应付,是粗略地去读,是浮于表面地去读,那么是无法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的。

    在“主动探究,深化质疑”的环节,我们坚持“学生会说的老师不说,学生会做的老师不做”,我们的课堂是开放式课堂,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新知识的平台,让他们的智慧在深层次的思考和碰撞中深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直至争论,当讨论结束,课的难点和重点也就突破了。

    而在“回学反馈,分层递进”环节,则是根据目标教学要求,结合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应该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设置的一系列检测学生是否达到目标的训练题,检测题的设计要考虑各层次学生对应达标的问题,基本上分四个能级,要让各层次的学生通过努力都有所得,都能达到相应能级的目标。这样的安排和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真正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全程有效”、“全体有效”这一目标。

    “主动探究,分层递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第一,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第二,在课堂上创造条件,造成学生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的氛围,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各抒己见,展开争论。第三,在知识上指导学生注意追根究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站在哲理的高度思考问题,注重联想。第四,在解题中指导学生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多解归一,归纳共性,分离个性,并总结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解题规律。

     当然,我们深知,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缜密的思考过程与严谨的计算步骤之中,我们的主动探究,坚持“学生会说的老师不说,学生会做的老师不做”,坚持教师尽量少讲,但不等于不讲,而是要精讲,如在《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葭生池中〉一课中,我们设置了三个自学提示“葭,即芦苇,在运动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而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你能从中抽象出哪些几何图形,并把相应的量标识在几何图形上吗?”“怎样运用勾股定理求出水深和葭长?”

    教师点评:1.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方法一般是化“动”为“静”,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2.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般应从中抽象出相应的数学知识(几何图形),构画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深化过程,而把已知量标识在几何图形上,是实现文字语言向几何符号语言的转化。3.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可以利用勾股定理从而建立方程求解,这则是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

  

    另外,这四种环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教材中出现的从精选出来的那些富含文化积淀的内容,我们除了解读出里面的数学知识外,还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数学与人文学的整合,引导学生对美的感受,实现现实生活与人文学科的有机统一。这时,我们将对各环节进行重组,因为,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测量被喻为世界七大奇迹的古金字塔的高度。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探索一种人文精神并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在引入本课时,我用这样一个故事进行引入:著名的考古学家——穆罕穆德,在一个烈日高照的上午带着儿子来到金字塔脚下,他给了儿子一根2米高的木杆,一把皮尺和一面平面镜,让儿子选择适当的工具测量出塔高,最终他的儿子设想出了两种用于测量的设计方案……

    通过引入这样故事,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

    课的结束之时,我用多媒体展示出“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黄沙——骆驼——金字塔”等一组图片,在空灵幽远的班瑞世界名曲《蓝色天际》背景音乐下,和学生一起领略了那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的渊源,感受了人类伟大的创造力,欣赏了金字塔的神秘与庄严……

    在进入九年级以后,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很多学生对学习表现出一种畏难情绪,课的结束之时,我对学生们讲到:同学们,你们知道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是哪两种动物吗?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动物,的确也到了金字塔的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从低下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但是,同学们所要知道的是,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也许我们在座的同学有的是雄鹰,有的是蜗牛。但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

    意义:教师寄语:“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格。”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所接触的各种文化,都会深深地溶在生命中,形成一个人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给予学生的是生命的浸染和文化的熏陶。

    或许当前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这种教育的意义,但是正如一位学生在毕业留言上写道:生命化的教育背后,是老师对学生传递着一种生命的承担意识,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切挫折,而后以一种昂扬奋发之精神面对新的挑战,教会我们如何去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好课呢?好课最朴素的定义是:学生喜欢上的课就是好课。

    叶澜教授也说:“真正的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扎实);有效率的课(充实);有生成性的课(丰实);常态下的课(平实);有待完善的课(真实)。”

    “主动探究,分层质疑”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http://61.139.52.68/xwzx/ShowArticle.asp?ArticleID=37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