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中,两个依稀的背影>>及谢宗玉散文赏析

(2007-08-20 11:41:47)
标签:

艺术赏析

再读谢宗玉散文

分类: 经典收藏
 

雨中,两个依稀的背影

                                谢宗玉
  
    少年时我不太会读书,大概与恋家有点关系。我读初中,星期六回到家中,星期天就再不想回校了,特别是在雨天。
  那些个雨天离家的情景,我会记一辈子的。到临行时,我还坐在西房发愣,风弄得窗棂吱嘎吱嘎地响,雨打在西墙的爬山虎叶上声声断断,心就被这些声音搅碎了,泪花汪汪的不自觉储满一眼眶。抓起书包站起来,在屋内转了转,复坐下来想再停一停。母亲走进来,看着我,半天不吭声,她手里拿着两把伞。后来她说,你再不走,天黑前到不了学校。要不,就明早去?明早我煮早饭……。我不等母亲说完,就站起来说,我就走。语气中莫明其妙竟像生气了。我夺过母亲的雨伞,撑开,走进茫茫雨幕。母亲撑开另一把伞,走在我身旁。
<<雨中,两个依稀的背影>>及谢宗玉散文赏析
  冷冷雨声充塞着整个天地,溟溟暮色似乎也从雨外青山合围上来,只有母亲温暖的呼吸声如此近地贴在耳畔,我不争气的眼泪,终于一窝子滚落下来。但我不能让母亲看见,我扭头望着青山之外,抬手飞快擦掉脸颊上泪水。母亲想必知道,但她不能点破,她一点破,这个黄昏我就再不会去学校了。母亲心中凄苦,我从她有点发涩的呼吸声中就能判断。这时的母亲就像一个小女孩目送她在激流中远去的纸帆,心里实在舍不了,可她又想依靠这只纸帆寄托她遥远的梦想。
  母亲总在那条溪边不声不响地停下脚,站在桥头目送我过桥,目送我渐渐远去。母亲什么时候止步,我当然知道,但我不敢回头,我一回头,就无法控制本来就有点失控的意志。只有等走了一段路,等雨幕迷离了我们的面部表情,我才敢回头。母亲依然站在桥头,她举着伞,挺拔的身子被倾斜的风雨勾勒出无尽美感。母亲十九岁生我,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母亲依然年轻,依然很美……
  母亲剪影的后面是依稀的村庄,村庄在雨中也像镀了一层伤别离的情绪。一时间,我的眼泪又汹涌而出。我掉头拔腿跑起来,在转过山坳的时候,我似乎听见母亲长长的一声叹息,从我身后雨中传来。
  我到现在还不知为什么,年少时每次雨中分别都会弄得像生离死别?现在我和母亲都老了,有一次,母亲看着我爱妻疼儿的样子,就落寞地说,每一个人年少时都喜欢母亲,长大了就都不喜欢。我听了心里一酸,我知道母亲想起以前的事了。可是母亲你知道吗?我怎么会不喜欢你?我只是换了一种表达形式而已。如果我再像以前那个脆弱的男孩,那我怎能经受得了这尘世纷攘的俗事呢?
赏析:
    原以为自己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原以为自己的记忆越来越苍白。谢宗玉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为我唤起了迷失的珍贵的记忆,我突然发现我原来这般富有,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你,谢宗玉。
    谢宗玉的散文中,充满着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情不是任何人的情。是谢宗玉的情;这感不是别人的感,是谢宗玉的感。没有任何语言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动人。因此,不论谁读了谢宗玉的文章,都会为其真挚的情感而感动。《该轮谁去了》、《麦田中央的坟》、《夜雨孤灯》等。哪一篇文章没有凝聚他真挚的情呢?应该说,谢宗玉的文章是情感凝成的晶体,没有谢宗玉的情感,就没有谢宗玉的散文。死亡,亲情,雨水,麦田,墙,界限雨等。在作者的笔下无一不是充满着感情的,而这种感情似乎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谢宗玉的散文充满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该轮谁去了》中提到“我现在才明白村庄的老人为什么能够欣然赴死。当熟悉的面孔和事物都跑到地下了,你还在地上活着有什么意思?是的,我也已心生去意。因为不单是村庄,整个世界在我眼里已陌生得有些恐惧。”我突然想到如果有一天,所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都离我远去,我还能否活下去,我活下去的意义何在。我会孤独吗?我会恐惧吗?我不敢想。还有一篇很典型的散文《麦田中央的坟》。有时去北方路过平原地方,那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麦田中央的坟居然没有丝毫的阴森和可怕。反而让人有一种温磬和亲切感,坟中的祖先那样和蔼可亲,他是真正的麦田守望者,他可以常回家看看。南方的祖先与山魂为伍,北方的祖先与自己的儿孙为伍。“突然有一天,祖先发现自己竟以后辈的样子站在麦田里耕耘。一时间祖先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世世代代都可轮回,麦田的生长过程就是我们的轮回之路。麦田是我们真正的家。”多么新鲜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读谢宗玉的《雨中,两个依稀的背影》,似乎有一种情感在朦胧中似曾相识、相知。文章用雨声伴奏,雨幕作景,低婉回旋中唱着母爱之歌。可以说,文章由少年到青壮年的时间线索里,流淌着一种表达亲情形式的变迁。文章以景代情,情景交融。细腻的描写中充满了诗意的伤感。结尾既不落窠臼又富含深意,同时也给读者一点小小的震撼。在这个随波逐流的时代,思想文化也难以逃脱时代的潮流,在时尚文化竞相追逐面前。谢宗玉没有慌张,没有害怕,只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平和的心境,只是仍敝帚自珍地保藏着自己点滴真情实感,不紧不慢地款款道来,这让我想起了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做人的真谛,也是文学的真谛。
    谢宗玉散文中充满了年少的苍凉。苍凉是不能用人工刻意制作的。尽管想制作它的人比比皆是,它是一种悲悯的情怀,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它的特征决定了一切制作者的失败。在《夜雨孤灯》中,父亲雨夜偷竹给我和我的家庭带来的那份刻骨铭心的感受,那份恐惧,那份经历。于是我想起母亲在外劳作很晚末归我的那份焦急和害怕。那份感觉深深的埋在我幼年稚嫩的心灵里,是我内心永恒的创伤。《男孩,别哭》中的“我”背着柴在深山的暴雨里摔跤,我很能体会作者的那份凄苦,那份茫然,那份无助。这时父亲的出现对儿子是怎样的一股感动,是怎样的一股苍凉,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
     谢宗玉的散文有一种阴郁的晴朗。我感触最深的是散文《西墙》。西墙经历暴风雨的侵蚀,让我们全家饱受了惊吓和凄楚,最后在西墙居然铺满了绿油油的草叶,爬满了灿烂的爬山虎,为我和小妹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美梦,让人耳目一新,顿时清新明朗起来。这在《麦田中央的坟》也有体现,谢宗玉把一种死亡的美,把那一座座本来含有萧杀之气的坟,写得那样富有生机实在是绚烂极了。“春季引水灌麦,顺便把祖先也浇浇。”“麦子收割了,地要闲上一阵。祖先若是孤独,就回家看看。反正村庄离麦田不遥远,反正自家的窑洞就从来不曾陌生过,反正来回的路已一遍一遍看着儿孙踩熟”。“不久祖先就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大片麦苗,被后代用结实的手指柔软地侍弄着。夏天,祖先长成了麦粒。秋天,麦粒化成了精气神。”让人爱不释手,让人余香满口。
     谢宗玉很善于捕捉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典型细节和感受。他的《阳光下的冰》里边有一个细节让我感触万千“结冰的日子我们上学往往带个小火炉,就是一个破瓷杯,用铁丝把它圈上,里面放些木炭火,再加一些拾来的碎木头。坐着上课的时候,我们就把瓷杯放在脚下。下课了我们就把它提来暖手。有时候木头刚加进去,燃不起来,弄得教室里尽是烟。老师这时候往往要叱喝,要我们到教室外面去弄。站在走廊里,我们提起瓷杯像舞流星锤那般舞起来,空气一对流,瓷杯里的木头就燃烧起来了,一团火就呼呼呼呼地夹着风声在我们耳边回响。”这种场景简直和我童年的记忆一模一样。那是多么珍贵而温馨的记忆。我有时想把它写出来,但怕写出来无趣。而谢宗玉写出来,是那样幸福无邪。童年的瓷杯在我面前出现了。还有《尘埃漂浮》“这时我就发现眼光的浮尘了,我出来不知道眼光中竟有这么多浮尘,它们安静地游离着,从光圈的这一头出现,游过窄窄的光圈,在另一头消失。有时尘埃大概是留恋光罩下的时光,就在光柱里上下浮游。不过稍不小心,也就会消失在光柱之外。我轻轻吹口气,光柱里的尘埃就像受了惊吓,四处逃散。”这样的现象,这样的经历,也许我们很多人都见过,甚至还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占据一个角落,可谁又像谢宗玉一样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笔写出来,来唤起别人心灵深出的记忆。
     谢宗玉的散文很美,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它蹲在阳光种植的舞台上》“阳光下来罩着那一从浮莲,浮莲就成了被灯光笼罩的舞台。阳光还透过柳荫漏下来,在四周的水面上闪烁着细细碎碎的金光。那时我站在岸边的树荫里,竟羡慕极了池中央的那只青蛙。四月是瑶村最美好的季节,空气中飘飞着一些不知名的细花,同时飘飞的还有丝丝缕缕难以形容的花香。那只蹲在浮莲上的青蛙这会儿正形态专注地盯着光下飘忽的花絮,突凌空跃起,将美好的身子展在空中的一刹那,舌头一吐,将飞花添进。起落之间,浮莲轻轻的颤动,有一圈如丝般的细漪向四周扩散开,尔后又是一圈”。多美的景致,作者的描述似乎让我们身临其境,如痴如醉,流连忘返,这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谢宗玉的散文自然,质朴而毫不雕琢。《该轮谁去了》“父亲平静地看者我,又说:村上就数我的年纪最大,是该轮到我过背(去世)了。村上的黑麦半个月前过背了,他比我大三岁。现在村上就数我最大。”“你胡思个啥啊?好好的瞎掰些什么?”我白了一眼父亲。父亲宽容地笑笑,说:“这是规律。我孙也添了,我也去得了。我很想早给你打声招呼……”,多么挚朴亲切的语言,进行了艺术加工比没有进行艺术加工更加真实自然,这样的文章,谁读了又会吝啬眼泪呢?《麦田中央的坟》“……我熟睡之时,祖先在房间里这里摸摸,那瞅瞅,看看一切都好,就心满意足地离去。别担心饿了祖先,揭开锅盖,里面的白馍馍还是热的呢,而飘香的高粱酒缸依然摆在他生前的位置上,原以为自己不会流眼泪,原以为自己的眼泪越来越少。读了谢宗玉的文章才知道,我仍然是一个多柔善感的小姑娘。一点都没变,一点都没有长大。
    谢宗玉的散文的缺陷,就是作者有意无意的“升华”主题的小尾巴。比如这样的一些话:“是的,我已心生去意,因为不单是村庄,整个世界在我眼里也已陌生得有些恐惧”。“如果我再像以前哪个脆弱的男孩,那我怎么经受得了这尘世纷攘的俗事呢”,“可世上为什么竟还有那么多施惠者的嘴脸,他们凭什么”,“经雨水送走的亲人,几十年后依然活跃在后辈心灵的各个角落。并时不时窜出来,让你感叹一回”等等。而我觉得这样的感叹最好是不要,因为它匠心太露反而显得做作,破坏了整篇文章韵致。倘若作者长此以往煞费苦心地经营它,会不知不觉地磨蚀掉其作品原有的湿漉漉,毛茸茸的气息,使之变得庸常,那这将是十分遗憾的。
    总之,谢宗玉的散文用谢宗玉式的思想,谢宗玉式的情感,谢宗玉式的语言,谢宗玉式的特色共同构成了谢宗玉的自己的文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吧”,但丁的这句名言在谢宗玉散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