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古汉字里藏着的文化(二)对联

标签:
书法古汉字对联律诗陈洪绶文化 |
分类: 畅怀风雅 |
我们古汉字里藏着的文化(二)对联
刘春燕/原创
人家对:
“琴言清若水,诗梦暖于春”用笔真是意态潇洒,率真自然,个性跃然纸上,意境超逸拔俗。
(这里发他的另一对联)
(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浙江诸暨 枫桥 陈家村人。明末富有革新精神和独创风格的画家。祖上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陈洪绶幼年早慧,诗文书法俱佳,曾随蓝瑛学画花鸟。成年后到绍兴蕺山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深受其人品学识影响。崇祯三年(1630)应会试未中。崇祯十二年(1639)到北京宦游,与周亮工过从甚密。后以捐赀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明朝覆没后,清兵人浙东,陈洪绶避难绍兴云门寺,削发为僧,一年后还俗。晚年学佛参禅,在绍兴、杭州等地鬻画为业。陈洪绶生性怪僻,愤世妒俗,身历忧患之时,所交师友多为正义之士。他一生秉性孤傲倔强,吞恨而终。他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与北方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当代国际学者推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作品集。在中国美术史上,他独立创作一组个性极强的历史人物而达到特殊效果的,《水浒叶子孙》是显著的里程碑;夸张的人物造型是基于深刻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他的想象力在此显示出极强的说服性;利用各种作画技法适应不同题材,如用折笔或粗渴之笔表现英雄、细圆之笔表现文士美人、用游丝描表现高古,成为中国传统人物画法的丰盛宝库。)
其实,对联的产生,还要追溯到骈文时代的“四六”。骈体文由汉代曹植开其先河,南朝梁陈趋于成熟,艺术境界斐然。她文辞用偶,两两相对,“务谐音以成韵,必修辞以达远”。以至于有学者说,对联是“骈文的后裔”呢!
唐初形成的律诗,句式对仗工整,与对联的写作方法基本相同。六朝以后兴起的律赋,更强调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这些诗作中的许多上下句,本身就是一副对联。不论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每首都是八句,其中第三、四两句,第五、六两句都必须相对,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对联就是从律诗这样的对偶文体中派生出来的。所以,对联也可以说是唐初律诗、律赋的衍生品。
对联呢,十分讲究炼字、炼意,需得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才能够创作出感情丰沛、形象鲜明、构思特异、意韵浓郁的作品。因而,对联往往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她典雅、精炼与优美,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魅力奇妙。同时,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愐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此外,它又是与书法揉和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对联不但与诗词一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蕴,而且历代皇帝殿试进士,选拔状元,也常用对联;文人墨客交好,互相是要题联相赠的;游览名胜古迹意兴阑珊之余,也会即兴题联。君不见,名人故居,杜甫草庐,山门之侧,都有妙联相映成趣么!
与书法作品相互辉映的对联,彰显了汉文字的无比魅力。邓石如老先生和林散之老先生的书法,也都是我极其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