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从无情到有情

标签:
明月思念相思古诗故乡 |
分类: 文学 |
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们吟哦最多的意象。其意蕴之丰富、表达之多样、词句之精彩,在诸多意象中可谓是首屈一指的。人们在月亮中寄托了种种不同的情感,而其中最典型、最核心、分量最重者,莫过于思乡怀人。然而,中国人对月亮的这种情感并非是从来如此的,而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月亮,本来只是一种无情的自然事物。在先秦时代的诗歌中,“月”与“日”一样,自然属性占主导地位,虽然令人敬畏,却大多并不具备特殊的美感。两者往往同时并举,如“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经·邶风·日月》)“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诗经·邶风·雄雉》)“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涉江》)
在这中间,《诗经·陈风·月出》算是一个例外: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写一位男子,在月下思念恋慕着一位美丽的女子。皎洁的月亮,照在男子的身上,撩起了他的情思。此处的月亮,已经作为诗中唯一的自然界意象,开始起着重要的比兴、烘托的作用。
到了东汉时期,明月开始进一步显现出独特的价值。《汉乐府·伤歌行》:
昭昭素明月,晖光烛我床。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
……
感悟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此篇《玉台新咏》标为魏明帝曹睿所作,可备一说。)
月光明亮素洁,照在女主人公的床上,使得本就独居忧愁的她更加难以入睡。她起身徘徊在月下,心中的悲伤无法排遣,想到远方的丈夫,不觉泣涕沾裳。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仿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首诗是写游子思念家乡,也可以解释为家中的妻子在思念客居他乡的丈夫。如果是前一种解释,主人公只是希望早日归家,思念故乡与思念家人的感情是糅合在一起的,并未具体明说,还处于一种比较古朴的混沌状态。如果是后一种解释,则不含思念故乡的感情了。如《陈风·月出》一样,月亮也是此诗中唯一的自然意象,在引发离愁的过程中起着绝对的作用。
旧题“李陵赠苏武诗”,其实际创作时间应该在东汉末年:
愿言所相思,日暮不垂帷。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
诗人看见高悬的明月,展开了他的幻想:这月光撒布天下,无远弗届,那么总有一部分光辉,也正照耀着我所相思的人吧?这是第一次,诗人想到了月亮同时也在照着对方。这天才般的想象,开启了一扇大门。诗人们从此开始在月光中,越来越多地倾注自己的柔情。
到了汉末魏晋时代,才华横溢的曹家兄弟亮闪闪地出现在诗歌的夜空。他们注定要为明月增添光彩。我们先来看哥哥,魏文帝曹丕的《杂诗》: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这首诗算是正式开创了见月思乡的传统,但是诗中引发游子思乡的意象有很多,明月只是其中之一,地位并不特别突出。
弟弟曹植,比哥哥更牛一个级别。他好像和“七”这个数字有缘分,小孩子都知道他写过《七步诗》,我们今天介绍的是另一首《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
曹植借用了旧题“李陵赠苏武诗”的“明月照高楼”一句,但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在原作中,高楼或许只是诗人眼中众多景物中的一个,和相思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句子的重点在“明月”意象上。但曹植的高楼上有一位思妇,此后“明月下的高楼”这个意象便与思妇联系在了一起,并常常可以直接指代思妇。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李白《关山月》“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而曹植此作的第二句“流光正徘徊”亦是极为优美动人的句子。流光会自己徘徊吗?当然不会。熟悉李白的朋友,应该已经想到了他的《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不直接写人在徘徊,而写月徘徊,这是极高明的手法,应该就是受到曹植的启发。无疑,高楼上的思妇,正因苦苦思念远方的丈夫而久久徘徊,而月光居然似乎也通人情、知人意,也跟着她的身影徘徊,仿佛是舞台上专门打给她的一束追光。而且这束追光的出现在先,读者先看到明月,顺着这束光,才看到女主人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出场,历来为人所称道。而此诗则是未见其人,先见追随其徘徊的月光,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明月意象的一个飞跃,从此它超越了无情的自然事物的躯壳,而具备了有情的生命。它不但以皎洁的辉光抚慰着离人孤独痛苦的灵魂,还是知心伴侣、闺中密友,每夜常随左右,听你诉说,为你解忧。
张华《情诗五首》(其三):
清风动帷帘,晨月照幽房。
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
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
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
拊枕独啸叹,感慨心内伤。
一夜未眠的思妇,被清晨的月光打动。她的怀里本应该拥抱着丈夫(“佳人”),此时却只有月光的“虚景”。如此美妙的月亮,在她的眼里却是暗淡的、“无容光”的,只因丈夫在远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暂时失去了价值。这种反衬的写法,以逆向思维独辟蹊径,是所有同类诗歌中很少见的,令人印象深刻。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踟躇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
第三、四句,对于月光轻盈、缥缈之美的描写,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后来张九龄“不堪盈手赠”之句,当出于此。但是这美丽的月光,却没有和诗的主旨“离思”结合得特别完美,所以全诗的艺术成就不如其所模拟的《古诗十九首》原作。
在曹植营造的高峰之后,明月意象的发展经历了一段平缓时期。时间即将跨入南北朝时代,新的飞跃正在酝酿。
(本文中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朋友们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书生赵孟”,微信号:shushengzhaom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