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战争与人(3)

(2007-05-15 22:15:19)
标签:

电影

战争

战争片

分类: 评论
 

 

而中国的战争片里,还非常缺乏意义深刻的反思的元素。表现的主题,基本上都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无论题材是对外战争还是国内战争,对于己方战争的正义性从未有过怀疑。而对于战争本身的荒谬性的思考,则付之阙如。这种情况,既和中国百多年来饱受欺凌侵略的历史实际有关,也和东方文化的某些内质有关。《大决战》、《大进军》系列的高唱凯歌的“革命史诗”,模仿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等作品的痕迹非常浓重。至于普通个人在战争中的地位,是并不高的。电影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多是歌颂个人服从集体与国家的牺牲精神。这一类作品中达到了相当深度的是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这与西方的重视个人生命价值、积极反思战争的性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进入90年代后,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一家独霸,其战争电影也随之悄悄发生了变化。受到普遍赞誉的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引发了争论:到底值不值得以牺牲更多的人的代价来换回某一个人的生命?这部电影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宣示了美国战争片一个反思时代的终结,和新的英雄主义高潮的来临。自此之后,好莱坞又出炉了许多战争片。《细红线》(The Thin Red line1999)、《U-571》(2000)、《珍珠港》(Pearl Harbor2001)、《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2001)、《风语者》(Windtalkers2002)、《我们曾是士兵》(We Were Soldiers2002)等等,以及本文开头提到的《兄弟连》,都在宣扬大美国主义的同时,强调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还有战友间的手足之情和团队精神。这明显地标志着美国战争电影的转向。

这种转向很好地配合了美国国策的转向。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美国国策由有限遏制坚决转向了武力扩张,打了阿富汗,又打伊拉克。美国的对外战争总是有着冠冕堂皇的借口的。这些借口不仅由总统、国务卿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全世界公开宣示,也同样从一些电影作品中表达出来。1988年的《第一滴血(3)》(Rambo III)是一部战争动作片,但是今天看来却颇可令人“温故而知新”。在阿富汗游击队的帮助下,兰博潜入苏军基地把那里闹得天翻地覆。苏军上校气急败坏,操着一口大舌头英语逼问兰博的朋友:“那个恐怖分子是谁?”这真有点一语成谶的味道,那时被美国一手培植的拉登之流,也就是英雄兰博的战友,后来还真的成了恐怖分子。电影结束后,打出字幕:“谨以此片献给英勇的阿富汗人民。”世道轮回,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好莱坞的电影人正在由独立思考走向与政府合流。越战电影的光荣已经不复存在。在美国人可以凭借高科技武器,轻松而又于本身毫无危险地把炸弹扔在别人头上的今天,他们是不是还能够想象到他们带给别人的死亡、饥饿、疾病和贫困的恐怖滋味呢?

真正的和平,还远远未能实现。战争就在我们身边,战争电影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人文主义的光辉,能够拨开云雾,照着它一路走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两个李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