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伦敦印象(二)

(2009-08-14 00:22:14)
标签:

艺术家

艺术电影

圣马丁

伦敦

杂谈

分类: 人在旅途

   

    伦敦印象(二)

 

    伦敦印象(二)

   

伦敦印象(二)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城市的个性?历史传承?风土人情?饮食文化还是移民的交融汇合?这些当然都是,有时候,特色教育,比如知名学府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居民和城市特色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比如位于Palo Alto这个精致小城的斯坦福大学催生了周边绵延几十里的硅谷,而北京海滨区的中国顶尖高等学府们也孕育了中关村的诞生。从这个角度看,伦敦除了她的纯正皇室的基因和金融中心的脉搏外,更是流淌着艺术和创意的血液。

 

    UAL,伦敦艺术大学,由七个与艺术和设计相关的学院组成的世界最顶尖的艺术学府,就像是伦敦创意和革新的灵感与源泉,从UAL大门走出的是未来的设计新星,艺术大师,他们从伦敦走向纽约、巴黎、米兰、亚洲,走向全世界的创意舞台。我曾经写过一篇博客,认为如果说十九世纪是工业革命的时代(在那个年代英国无疑是走在前面的),二十世纪是信息革命的时代(这次轮到美国人引领了全世界),二十一世纪则是设计和创意引领的时代(这一次谁又能走在前面,还很难定论,不过英国人、美国人包括我们中国人都不愿意落后)

 

    有个特喜欢研究星相的朋友对我说,天枰座的人具有艺术气息和敏感度,哦,是吗?我对星座没有什么研究。本科学的是国际经济法,研究生修了国际金融,然后又是EMBA,看上去都是特理性的东西,不过,自己知道骨子里对文学、艺术和设计创意是有种挥不去的情结。如果去意大利,在米兰的名店街shopping当然是所有女人的心头快事,不过,看那些世界一流品牌的橱窗设计和布置,代表着一种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趋势,更是一件令人有一步一景,充满了惊喜又赏心悦目的事情。或者爬上米兰大教堂(Dome)的顶,感叹几个世纪前在缺乏工具和技术的情况下,建筑设计师的巧工匠心建造出这样富于立体美学的宏伟壮观的建筑,给后人留下精神上的享受和物质上的财富。不过,如果时间够宽裕,我更愿意选择去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睡个懒觉,在托斯卡那的艳阳下,在佛罗伦萨的中央广场边的咖啡馆悠闲地吃个早午餐,然后趁别人午饭时排上一个小时队(如果一早去可能排二、三小时)在乌菲兹博物馆里徜徉整个下午,是我最难忘的关于意大利的记忆。或者在威尼斯的圣马克广场“瞻仰”(因为在教堂的顶上)圣母大教堂里的令人叹息的壁画,在堪称世上最古老的咖啡馆的Rose Café里喝上一杯浓郁纯正的Espresso,然后穿过威尼斯的曲折小巷,到达一个外表不起眼的剧院,观看一场剧场歌剧,没有华丽的舞台装饰和服装,你会更容易被演员专业的表演和亮丽的歌喉所吸引而全神贯注。如果说佛罗伦萨的美是悠远的、淡然的、需要细细品味的,那威尼斯的美则是种惊艳,一如威尼斯面具,充满了妖娆的魅感。

 

    似乎有些扯远了,还是回到伦敦吧。终于下定决心挤出时间,来到心仪已久的Central Saint Martins(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名人校友比如John Galliano,Stella McCartney,Alexander McQueen等等,多不胜举),选读它的夏天短期课程班。圣马丁的短期课程班种类从服装设计、时装市场,到珠宝设计、绘画、摄影等等多达几十种,一般为5天一个班,从七月到八月,你尽可挑选自己想上的课和时间。

 

    我选择了“Collecting Contemporary Art”。当代艺术收藏在中国也只有几十来年光景,中国当代艺术家逐渐走近了国人和世人的视线,曾经在07年的时候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的价格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也被不少艺术批评论家和圈内人认为是泡沫,被过度炒作了。但毋庸置疑的是,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画廊出现在了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画家、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受到关注,尽管画廊和画家都难免有点鱼龙混杂,良莠参差,但对推动人们的欣赏艺术、收藏艺术、扶持艺术家成长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物质丰富的同时,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同样不可或缺。

 

    从世界的角度看,当代艺术收藏最早起源于1910年代,正是因为当时一些机构和收藏家的努力,才使一些现在被认为最重要的艺术家如法国印象派代表莫奈、塞尚,抽象派代表毕加索等人保持了高度的创作热情,并且他们的作品也被很好得收藏和保留了下来,成为当今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伦敦有几十家主流的有影响力的画廊,Mayfair一带是画廊的集中地。走近那些画廊,你会发现画廊的风格各不相同,对艺术家的偏好和艺术品的展示风格也不相同。Hauser Wirth在一幢三层的老房子里,前身是一家银行。我们去的时候,画廊正在展示的是一个Video艺术家,专门拍摄艺术电影短片。在曾经是银行地下金库的黑暗的小房间里,我们看了一个十七分钟的短片,“Sunshine”,这是一个几乎无声的以黑白色为主的片子,里面唯一的人物是一个中年女佣,一早天还蒙蒙亮的时候来到一座非常摩登的现代化住宅打扫卫生和为主人准备早点,她的一举一动都规规矩矩,悄无声息,非常职业化,程式化,只有当她在花园里清扫完毕,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慢慢吐出那三分钟,她虽然默不作声,但看得出她在这个早上非常享受只属于她的三分钟。曾经有人写到,一个人在一天中一定需要有完全只属于自己的几分钟,也许是早上到办公室开始忙碌工作前慢慢品尝一杯咖啡的三分钟,也许是晚上临睡前让身体躺在放满热水的浴缸里,全身放松,闭目养神的十分钟,或者在淋浴房里一边搓身一边放声大歌的五分钟,那几分钟,不长,但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放松自我、享受安宁的、令我们的灵魂起死回生的几分钟。影片结尾,女佣做完家务,在主人起床前推车离开房屋,她张开了笑脸,迎着阳光,这时,一股强烈的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力震慑着我们,艺术家用四年多的时间从设想到完成这部作品,原来这就是可以用作收藏的艺术电影。

 

    在Stephen Fredman里我们欣赏到了另一种艺术的感觉。这是一家感觉更年轻更多元的画廊,那天展示的正好是两个合作的艺术家的作品,在三面墙上,不同材质、不同主题、不同创新的多媒体画作看似没有规矩地张贴在墙上,这正是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艺术效果,仿佛不同的思想、声音、主张在对话碰撞。

 

    在那几天里,跑了大大小小的画廊十几家,从Photographer’s Gallery,到White Cabe,再到大名鼎鼎的Saatchi,Tate Modern,真的是大开眼界,对于当代艺术的表现方式、情感诉求、发展趋势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中国的当代艺术收藏真的还很年轻,目前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油画、雕塑、摄影,其实,装饰艺术、行为艺术、音乐、视频等等,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角度是无拘无束,需要的是艺术家独特的创造性,需要的是你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