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段永平之四,价值投资理念
(2019-05-19 08:14:30)分类: 段永平 |
- 坚持做对的事情,并努力把事情做对
段永平认为我们要搞清楚(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的区别。
做对的事情,指做事的原则。原则性错误的事不要做。
之前文章里提到过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创始人Ray Dalio(Principles)一书,大概是同一个意思。书里提到的是Ray人生和管理中的重要原则,也就是Ray认为什么是(做对的事情)。
而把事情做对是指在正确的原则下,找到正确的做事方法。他提到:
无论是谁,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都是有可能犯错的,好像也没听说哪个所谓成功人士没犯过错。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犯错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举个例子。
段永平和巴菲特接触很多,他总结到:
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最重要的是他能坚持做正确的事,也就是原则性错误的事不做。比如:他认为他“不懂的事就坚决不做”。我从巴菲特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也是这个。
但并不意味着巴菲特在把事情做对的过程中不会犯错。****所以巴菲特也会亏钱,但最重要的就是他很少犯原则性错误,也就是说,他认为它能力以外的事它坚决不碰。
(做对的事情)是道,而(把事情做对)是术,“道”应该先于“术”,因为只要方向正确,即使采用的方法笨一点也只是走的慢一点,并不会走错路。段永平认为,
段永平曾在2010年左右买入苹果公司的股票,(现在已经翻了6倍多)他在2013年文章中这样评价苹果:
说一点我特别喜欢苹果的地方:苹果是非常难见到的能够长期Focus在“做对的事情”的企业。多数人在投资时很习惯去看有没有“把事情做对”这点,从而会很容易掉进短期表现当中。即使是伟大的企业在“做对的事情”的过程中也可能会犯错的,因为“把事情做对”往往需要一个过程。所谓“长期投资”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要能够相信坚持“做对的事情”的有能力的公司最后会“把事情做对”。
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什么是“做对的事情”呢?
作为消费电子行业的大咖,段永平认为苹果以消费者为中心,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是在“做对的事情”。
不久前上过一次课,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提到,企业的护城河只有一个,那就是“疯狂地创造价值”。我觉得两个人讲的是一个意思。
(总结:1.投资有些基本原则需要去坚守,这些事情就是做对的事情。例如:不懂不做,不根据技术面投资,不抄不懂的作业,不做T,不做网格交易,不依赖宏观经济低买高卖等等,2.做对的事情可以保证方向正确,剩下的就是时间快慢的问题,把事情做对可能方向错误,越走越远。3.企业如同个人,需要做对的事情,) - 投资的基本原则:不懂不投
作为华人最顶尖的投资者之一,段永平对投资的理解无疑值得列在这里。虽然段永平也说,他对于投资的理解和巴菲特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新东西。但我觉得他讲得通俗易懂,值得分享。
投资是什么?
一句话版本:段永平提到巴菲特在和他吃饭时,和他说价值投资的根本准则就是don’t do what you don’t understand。
所以总结起来价值投资就是四个字:不懂不投。
理解和搞懂一个企业确实是很难的。我做企业这么多年,开始投资以来觉得自己大致搞得懂的企业不超过10家(排除的不算),下重手的不超过5家,大概平均两年一家而已。
基本版:
投资就是买未来现金流。
所以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来现金流。(做对的事情/道)
所有所谓有关投资的说法实际上都是在讨论如何看懂现金流的问题。(如何把事情做对?术)
说明版: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其未来现金流。这里现金流指的是净现金流,未来指的是公司的整个生命周期。
折扣率实际上市相对于投资人的机会成本而言的。最低的机会成本就是无风险回报率,比如美国的国债利率。
所谓能看懂公司就是能看懂其未来现金流。(做对的事情)
所有所谓有关投资的说法实际上都是在讨论如何看懂现金流的问题。(如何把事情做对),比如生意模式、护城河、能力圈等等。
(不懂不做,不轻易出手,一旦看准下重手!连段永平这种实业出来的企业家2年才能找到一家合适的标的,可见价值投资对功力的要求!) -
看懂公司的现金流最重要的是生意模式
论生意模式的重要性:
在巴菲特那里我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生意模式。以前虽然也知道生意模式重要、但往往是和其他很多重要的东西混在一起看的。当年老巴特别提醒我,应该首先看生意模式,这几年下来慢慢觉得确实应该如此。
护城河实际上我觉得是生意模式中的一部分,好的生意模式往往具有很宽的护城河。
好的生意模式往往是好的未来现金流的保障。
生意模式是什么?
生意模式就是生意的模式,就是产生净现金流的模式****。好的生意模式就是能长期产生很多净现金流的模式。
生意模式就是赚钱的模式,最后赚得越多的模式就应该越好。
所谓好的生意模式就是能持续赚钱的模式,懂生意的人应该容易懂的,不懂生意的人怎么讲都很难理解。
(好的生意模式就是能持续的产生好的净现金流的模式,具有很宽的护城河,并且能长期持续赚钱的模式!)
举个例子,段永平为什么会投资苹果,一下摘录自段永平2011年左右的博客文章。
苹果有很好的生意模式,为什么是很好的生意模式这行里的人都知道。
苹果最厉害的是现在这个平台以及生意模式,以我的水平我看不出谁能打破他。
巴菲特说的the right kind of business, with right people, at right price这三点在苹果上体现的非常充分,拿着能睡好觉。(好的生意,对的人,好的价格)
the right kind of business指的是好的生意模式,好的生意模式建立在强大的企业文化上。本人喜欢苹果生意模式的很重要的一点来自于自己在消费电子20多年的体验,苹果是我一直梦寐以求但似乎难以达到的生意模式,现在居然可以就这么实现了,Why not? - 苹果的产品确实把用户体验或消费者导向做到极致了,对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超越甚至接近(对喜欢苹果的用户而言)。(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研发)
- 苹果的平台建立起来了,或者说生意模式或者说护城河已经形成了(光软件一年都几十亿的收入了)。(苹果手机只是其一,软件上形成的消费每年带来净现金流)
-
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市我们这个行业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单一产品的模式有非常多的好处:(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把一个产品做到完美。火力更足,成本更低,质量更好,渠道成本更低,2080法则,花80%的力量去打造20%最核心的产品)
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将产品做得更好。比较一下IPhone系列和诺基亚系列(今年要推出40个品种)。苹果产品的单位开发成本是非常低的,但单个产品的开发费却是最高的。材料成本低且质量好,大规模带来的效益。苹果的成本控制也是做到极致的,同样功能的硬件恐怕没人能达到苹果的成本。
渠道成本低。呵呵,不是同行的不一定能明白这话到底有什么份量(同行也未必明白),我是20年前从任天堂那里学会的。那时很多做游戏机的都喜欢做很多品种,最后下场都不太好。 - 苹果的营销也是做到极致了,连广告费都比同行低很多,卖的价钱却往往很好。(营销部门强大)
-
苹果的产品处在一个巨大并还有巨大成长的市场里。(行业具有长长的坡,关键还有好价格)
职能手机有多大?你懂的!Pad市场有多大?你也会懂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苹果现在其实还处在其成长的早期,应该还有很大的空间。
At Right Price:扣掉现金的话,苹果今年的未来PE只有12-13倍啊,明年可能要到10以下了。 -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利润之上的追求(先有文化,利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否则以利润为导向会产生偏差,例如扣成本无法保证质量,不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没有创新的产品)
段永平认为,产品可以模仿但企业文化是不可以模仿的。一个企业,若想要基业长青,长期保持竞争力,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
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企业文化:能够管到制度管不到的东西的东西。(企业文化的力量)
所谓好的企业文化大概指的是“利润之上的追求”,但“利润至上”绝不可能成为好的企业文化。
好的企业文化未必能形成好的生意模式。但好的生意模式是一定要有好的企业文化做支撑的,所以是“必要条件”。但好的企业文化不是拥有好的“生意模式”的充分条件。
好的企业文化不是万能的,但能让公司少犯原则性错误,而且可以让公司及早发现错误。 - 没有品牌溢价,更高效率的打广告
所谓的品牌其实就是人们对品牌产品留下的印象(好的坏的)
我个人观点认为品牌是没有溢价的。一般人看到的溢价其实是假象。贵的品牌往往有贵的道理,不然他就不会(或叫不能)持续。“溢价”感觉像是同样的东西在卖不同的价钱,呵呵,他们确实是不同的东西,但可能是同一类别。
大多数人买有品牌的东西时肯定不是冲着溢价去的,所谓品牌其实就是某种差异化的浓缩。
早些年我开的车就是特别便宜的车,觉得都是代步,没必要多花钱。后来偶尔有一次试了一下好车,第二天就去买了一部,因为发现确实差异巨大。
呵呵,看看你自己拥有的品牌产品时,你会发现其实没那么难。(不是品牌溢价,而是差异化有溢价。)
论打广告:
怎么打广告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你的目标消费群在哪里。其实瞄准最准的广告大概就是搜索广告了
广告是效率导向的,就是把产品本身用尽可能高的效率传达给你的目标消费群。**最不好的广告就是夸大其词的广告,靠这种广告的公司最后都不会有好下场,因为消费者长期来讲是个极聪明的群体。
广告能影响的消费者大概只有20%左右,其余全靠产品本身。 - 差异化
很多人(也可能是水军)诟病OPPO和VIVO的性价比问题,很难理解为什么OPPO和VIVO可以成为中国手机市场上最赚钱的两个品牌。
我觉得下面段永平关于差异化的论述让人颇受启发:
差异化指的是用户需求满意度上的差异,绝对不仅仅指的是外观。产品的差异化不是指的所谓的与众不同,而是指与众不同的东西正好是用户需要而其他人没能够满足的东西。
当一个产品找到的差异化正好是很多很多用户需要的东西时,那这个产品大概就很成功了。
差异化的东西时在不断变化的,当大家(很多公司)都有了差异化就会变成基本需求。有时候好的产品的差异化东西不一定需要很多,有时候哪怕有一个也会让公司(或产品)很成功。
我个人不喜欢小米的(性价比)策略。我认为OPPO和VIVO的成功不仅要归功于他们的广告营销和线下渠道,也要归功于他们做到了非常好的差异化。
正如段永平所说,差异化指的是用户需求满意的上的差异。广告营销和线下渠道再强大,都无法阻止消费者去购买一部让他们更满意的手机。OPPO和VIVO能有很多利润,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让一部分用户更满意。
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维度来看,一个企业的超额利润只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产品差异化和垄断。 - 敢为天下后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廉,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构建企业文化的很重要是“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按照我们的实力和能力,这个原则可能我们还要用很多年。
举个例子,当年微软在开发Windows和Word等产品时,没有那个产品时敢为天下先的,它都是发现哪个产品有市场然后再调以重兵进去,然后将它做成行业第一。
我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后面跟进的,开路先锋并不好做。因为自己开发全新的产品非常不容易,需要培育市场、教育消费者,整个过程极其缓慢且代价十分昂贵,多数企业的实力都很难担负起这个使命。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开发产品前一定要先看看市场,再看看竞争对手,当我们觉得自己有实力、有能力,并且可以打败竞争对手以后再进入,然后将它做到最好,树立起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争取到相应的市场份额。
作为开路先锋,有时固然可以占得先机,但有时却要承受巨大的阻力,当市场成熟起来,在寻找突破口。集中兵力,从自己最优势的方面快速切入,再逐渐蚕食对手,这就是段永平的制胜之道。
4.段永平的网易博客中曾经有一段这样写着:我问过巴菲特在投资中不可以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告诉我说:不做空,不借钱,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不懂的东西。这些年,我在投资里亏掉的美金数以亿计,每一笔都是违背老巴教导的情况下亏的,而赚到的大钱也都是在自己真正懂的地方赚的。作为刚出道的学生,书上的东西可能知道的很多,但融到骨子里还需要吃很多亏后才行。所以,如果你马上投入投资行业,最重要的是要保守啊,别因为一个错误就再也爬不起来了。这里唯一我可以保证的是,你肯定会犯错误的。
不做空,不借钱,不要做不懂的东西。这三条被股神形容为不可以做的事情,所以也可以称为巴菲特的投资三戒律。https://www.jisilu.cn/question/268890
前一篇:学习段永平之三,价值投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