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海拾贝】雕虫小技治“大”病

(2015-11-30 09:59:12)
标签:

健康

雕虫小技

经典是基石

轶闻

文献

    众所周知,中医和西医是两套不同的医学体系。从最初的简单混合,到有机结合,最后到完全融合,这是中西医结合的最终的发展趋势。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属于民间古籍。“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就是屠呦呦发现和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来源。后来获得诺奖的屠呦呦,说其是受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提取出青蒿素,最终让全球每年几百万人受益。

    牙齿松动了,在牙根上点一点药水,轻松拔牙也不疼。它来自清代赵学敏的《串雅外编》,将砒霜放在活鲤鱼的肚子里,等到鲤鱼身上阴出霜来,制成了拔牙的鲤鱼霜。真可谓:“一张偏方,气死名医”。

    一群少年忽然集体“缩阴”,也就是好端端地忽然感觉小鸡鸡麻木、痉挛,继而感觉鸡鸡已变小或内缩,因担心其缩入腹内而有濒死感,便不约而同地紧抓裆部,大声呼救。现场十分恐怖。一乡村老中医见了不慌不忙,嘱取生姜数块,将一端削尖,以纸包四层,蘸水令湿,置于微波炉20秒,煨至纸干即取出,去纸趁热以煨姜之尖蘸油插入患者肛门,顷刻间群儿危象杳然。

     又一7岁男童,偶发重度尿潴留(中医称癃闭),导尿无效,群医束手,一乡村老中医到场,无话,要来一根鸡毛,往其鼻孔里一撩,但听晴天里一个大喷嚏,尿液激射而出。又一聊城老太,逆嗝数月不止,省里跑遍了甚至去了北上广大医院,都治不好。乡村老中医亦笑笑无话,要来一根鸡毛往其鼻孔一捅,也是一个喷嚏,逆嗝从此痊愈。

     怎么会是这样呢?乡村老中医解释说,这种古秘中医手法叫“提壶揭盖”,逆嗝与尿潴留,异病同治。“紫砂壶的盖上,为什么有一个小眼呢”?乡村老中医顺手拿起一只紫砂壶,指着壶眼说,把它捂死了,水就倒不出了,一松开,水出来了,肺主气,为水道的上源,在肺气闭阻,影响其他脏器的气化失司的情况下,治疗应先宣发肺气,肺气得宣,小便得利,故形象地喻为“提壶揭盖”。  

    祖国医学几千年的智慧,看似小技,其实是大道。例如旅游团,野战军,勘探队,探险党,一旦处于蛮荒之地旷野之处,哪有什么现代医学导尿设备啊,一根鸡毛可能就解决了问题。新世纪之初,一个澳洲友人来电,说他夫人产后尿潴留,除了导尿,无法自主小便,住院半月余,支付澳元已逾万元,仍不见效,故来求救。乡村老中医电告,只需花一元钱购一味苏叶,每天煎汤代茶频饮。谁知两天后朋友即电告,产妇服药后小便即通,其治则也是宣肺通气,乡村老中医却自谦地称之为“雕虫小技”。

    一演讲家演讲前突然失声,声音嘶哑,就像雄鸭子一样只有“簌”、“簌”、“簌”的声音,吃过晚饭连雄鸭声也没了。他两脚打飘,急电大医院,对方回答,几乎没有办法。只能颈部冷敷,避免进一步充血,让其自然恢复。但翌日的演讲怎么办,那么多的现场听众……时已晚上7点,紧急通知都来不及了。无奈请来乡村老中医把脉看苔,开出苦杏仁、玄参、蝉蜕、射干、荆芥、桔梗等16味药,说来难以置信,一帖下去,居然就有了声音,半夜服了二煎,泻了一次肚子便能正常说话了。

     至于临场失音,乡村老中医认为,声门即肺道,五行属金,金破不能鸣,金实亦不能鸣,脉象判断是后者,只需解表散邪即可,用药后必然会泻一次肚子,泻后即恢复声音。一切貌似神奇,其实临床门诊天天都是这样的琐碎百病。

     一农妇,产后舌出不能收,整天对万物呈“瞠目结舌”状,乡村老中医令两名护士协助把她扶至分娩椅上,仍摆好分娩姿势,暗地却叫人在隔壁房间高高叠好一摞粗瓷器,突然推倒地上,患者突闻巨响,大吃一惊,伸出的舌头就自然缩回去了,闻者无不称奇。乡村老中医解释,此法受教于明代名医徐迪,当时有一孕妇,仰身取物后,突然不能向前俯身弯腰,无论坐卧行走,从此只能仰着,成天呈“耀武扬威”状,徐迪见状命人给孕妇穿衣裙十层,然后当众给她解裙,孕妇很是惊恐,当徐迪解裙解至中层时,孕妇羞赧不堪,便奋力俯身护裙,只是一个刹那,其身体便恢复了原状。乡村医生称,这就是恐吓治病。

     同样的病,病分南北,拿痹病来说,南国多风湿痹,北地多风寒痹,后者的症状是关节痛如刀割,遇寒尤剧,简直痛不欲生。民间的医生治寒痹,除了经典的“防风汤”、“乌头汤”外,常因地制宜,令农民找来一捆芝麻秆,点燃,令患者脱衣边烤边熏边跳,汗出即盖被卧于静处。一爷们说,只熏了五次,就好了,庄稼地多的就是芝麻秆,乡村老中医治病,几乎不花钱。

     文献记载,年过九旬的全国名老中医宋祚民,曾让一名刚满6岁的吴姓女孩起死回生。他在医家禁区“脑户穴”下针,针深至1寸半时,病人突然深呼吸一下,他加快捻针次数,心动也开始加快加强,并为患儿开了数十味中药,让患儿由昏迷变清醒。患儿第二年上学读书,智力与一般儿童无异。

    “经典是基石”。乡村不起眼的小草,在民间医生手里就成了治愈疑难杂症的良药。中医药来自民间,民间的实践是中医药产生、发展、壮大的土壤。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不能忽视民间中医药这一源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