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聆听大自然“花开花落”的大功臣——听觉器官到底有哪些呢?简而言之,从表及里共四个部分,只有四个部分全部畅通无阻,人才可能拥有健康的听力。
http://p2.img.cctvpic.com/photoworkspace/contentimg/2015/03/02/2015030214443329351.jpg
首先人们能直观看见的是外耳,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耳廓和耳朵眼里的外耳道,民间俗说的面相中五官之一的耳,指的其实就是耳廓,它更多效力于人的“颜值”,此外还顺带有声音收纳和定位的作用。耳道也就是“耳屎”(学名“耵聍”)的定居之所。
如果医生用耳镜观察,可以看见在耳道尽头的鼓膜,再向里的结构就无法直观了。鼓膜以及其深面的一些组织组成了复杂的中耳。中耳就像一个六面体的盒子,其内含有人体最小最精巧的三块听骨(人体的听骨由锤骨、砧骨及镫骨组成,大部分居于上鼓室内,借韧带及关节相连接组成听骨链。锤骨柄在鼓膜的内侧面,位于粘膜层与纤维层之间。镫骨足板为环韧带连接于卵圆窗)。
继续向内的部分叫内耳,包括听觉部分和前庭部分(负责人体的平衡功能)。听觉部分也叫“迷路”,寓意“迷宫般的通路”。迷路内含有感受听觉的细胞,即毛细胞(因顶部长有纤毛而得名)。这个毛细胞是非常娇嫩和珍贵的细胞,因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隐形杀手多是以它为目标;虽然细胞的数量看起来非常多,大约15000个(分为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两种),但却是少一个算一个,没有替补;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然的损耗率也是可观的,因此格外需要呵护,否则40岁的年龄却只拥有平常70岁的毛细胞,也是不值当的。
再向内就是听觉神经,听觉中枢了,这部分的许多病变已经是耳鼻咽喉科医生鞭长莫及,也往往是防不胜防的。
以上这些就是所有聆听的基本结构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听觉杀手,如噪声,药物,疾病,外伤等等,而其中的“噪声”可谓是全民公敌;其原因除了它的普遍性,更因为其可预防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噪声,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泛泛而言,其实任何您所不希望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比如在考场,挪动桌椅的声音可以称之为噪声。但是可以危害听力的噪声取决于强度和持续时间,具有一定的标准。
对于有过噪声下持续暴露经历的人来说,一定会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会突然发现外界的声音变得模糊,甚至出现静音。一般这种状态不超过16到18小时,之后听力可以恢复正常。这就是噪声性听力损害所独有的现象,即“暂时性听力下降/
TTS”。在此期间往往伴随有耳鸣的出现,持续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是长期存在。频繁出现TTS或许意味着在将来会遭遇永久性听力下降。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噪声相关性听力损害是一个缓慢的,不断累积,且和其他危害因素可以相互叠加的病变,因此人们需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和防护意识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开始,为了更好地聆听这万物生长,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