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海泛舟】聊聊“腰椎间盘突出症”那些事儿

(2014-09-25 00:03:06)
标签:

365

健康

髓核

脊神经

神经根

  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可以分为:膨出、突出、脱出三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西医的诊断,中医没有此病名。而是把该症统归于“腰痛”、“腰腿痛”这一范畴内。

  根据髓核突(脱)出的部位、大小以及椎管矢状径大小、病理特点、机体状态和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症状可以相差悬殊。因此,对本病症状的认识与判定,必须全面了解,并从其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的角度加以推断。常见的临床症状阐述如下:

  腰痛: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患者有此症状,包括椎体型者在内。

  ①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变性髓核进入椎体内或后纵韧带处,对邻近组织(主为神经根及窦-椎神经)造成机械性刺激与压迫,或是由于髓核内糖蛋白、β-蛋白溢出和组胺(H物质)释放而使相邻近的脊神经根或窦-椎神经等遭受刺激引起化学性和(或)机械性神经根炎之故。

  ②临床表现:临床上以持续性腰背部钝痛为多见,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忍受,并容许腰部适度活动及慢步行走,主要是机械压迫所致。持续时间少则2周,长者可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另一类疼痛为腰部痉挛样剧痛,不仅发病急骤突然,且多难以忍受,非卧床休息不可。此主要是由于缺血性神经根炎所致,即髓核突然突出压迫神经根,致使根部血管同时受压而呈现缺血、淤血、乏氧及水肿等一系列改变,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而椎管狭窄者亦可出现此征,但持续时间甚短,仅数分钟)。卧木板床、封闭疗法及各种脱水剂可起到早日缓解之效。

  下肢放射痛:患者80%以上病例出现此症,其中后型者可达95%以上。

  ①发病机制:与前者同一机制,主要是由于对脊神经根造成机械性和(或)化学性刺激之故。此外,通过患节的窦椎神经亦可出现反射性坐骨神经痛(或称之为“假性坐骨神经痛”)。

  ②临床表现:轻者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则表现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轻者虽仍可步行,但步态不稳,呈跛行;腰部多取前倾状或以手扶腰以缓解对坐骨神经的张应力。重者则卧床休息,并喜采取屈髋、屈膝、侧卧位。凡增加腹压的因素均使放射痛加剧。由于屈颈可通过对硬膜囊的牵拉使对脊神经的刺激加重(即屈颈试验),因此患者头颈多取仰伸位。

  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

  肢体麻木:多与前者伴发,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5%左右。此主要是脊神经根内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受刺激之故。其范围与部位取决于受累神经根序列数。

  肢体冷感:有少数病例(约5%~10%)自觉肢体发冷、发凉,主要是由于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之故。临床上常可发现手术后当天患者主诉肢体发热的病例,与此为同一机制。

  间歇性跛行:其产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与腰椎椎管狭窄者相似,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学基础;对于伴有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矢状径狭小者,脱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的狭窄程度,以致易诱发本症状。

  肌肉麻痹因腰椎间盘突(脱)出症造成瘫痪者十分罕见,而多系因根性受损致使所支配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轻者肌力减弱,重者该肌失去功能。临床上以腰5脊神经所支配的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及姆长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症为多见,其次为股四头肌(腰3~4脊神经支配)和腓肠肌(骶1脊神经支配)等。

  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见于后中央型及中央旁型的髓核突(脱)出症者,因此临床上少见。其主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碍,阳痿(男性),以及双下肢坐骨神经受累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当腰2、3、4神经根受累时,则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现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有腰3~4椎间盘突出者,有1/3的有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其在腰4~5与腰5~骶1间隙椎间盘突出者的出现率基本相等。此种疼痛多为牵涉痛。

  患肢皮温较低:与肢体冷感相似,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性血管收缩。或是由于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发坐骨神经痛并小腿及足趾皮温降低,尤以足趾为著。此种皮温减低的现象,在骶1神经根受压者较腰5神经根受压者更为明显。反之,髓核摘除术后,肢体即出现发热感。

  其他:视受压脊神经根的部位与受压程度、邻近组织的受累范围及其他因素不同,尚可能出现某些少见的症状,如肢体多汗、肿胀、骶尾部痛及膝部放射痛等多种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要点

   急性期:正确坐卧站行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急性期保持正确的姿势,可明显减轻由于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所导致的疼痛症状,并且有利于稳定病情。 

    ●卧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应睡硬板床或是较硬的棕床。仰卧时膝关节可以轻微屈曲,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关节,这样可以减轻突出的椎间盘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下床  双上肢用力撑起,腰部慢慢伸直,身体重心缓慢移向床边,一侧下肢先着地。然后,另一侧下肢再移下,手扶床沿站起。 ●坐位  坐时腰部挺直,椅子要有较硬的靠背。椅子腿高度与病人膝关节到足面的高度相等。若椅面太高,可在足下垫一踏板。 ●站立  从座位上站起时,先前移臀部,使身体重心前移。然后双侧下肢从椅子前方慢慢着地,腰部挺直,调整好重心后站起。 

    恢复期:坚持自我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恢复期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可加速康复,并可防止复发。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自我锻炼,可使腰背部肌力增强,既可增大腰椎活动度,又可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五点支撑法  仰卧位抬起骨盆,双膝关节屈曲,以足跟、头和双肘部做支点,抬起双侧臀部,然后慢慢落下,反复50次。该动作可增大腰椎活动度,增加腰背部肌力。 
    ●抱膝触胸法  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注意不要让背部弓起离开床面,重复30次。 
    ●飞燕点水  俯卧位,双上肢伸直向后方,同时尽量后伸及抬高头和向后方伸直双下肢,重复30次。 
    ●直腿抬高法  仰卧位,将双手自然放在躯体两侧,慢慢抬起双下肢或是一侧下肢,膝关节尽量伸直抬高,重复30次。 
    ●压腿  类似武术的压腿。一侧膝关节屈曲,另一下肢后位伸直,挺直上身躯干压向屈曲膝关节,然后交换,重复30次。 
    ●仰卧起坐  仰卧位,双膝关节伸直,收腹使躯干抬起,双手触足部,重复30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