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解读口服药物的剂型
(2014-09-17 00:03:06)
标签:
365健康剂型药物对乙酰氨基酚 |
一项消费(患)者购药习惯的调查。受访人群中,近80%的消费(患)者在取(购)药时发现了同名药品存在不同剂型的问题,其中,90%的受访者会主动选择剂型。
片剂是获得选择票数最多的剂型。调查显示,最不能接受的是胶囊剂型,噎嗓子眼,往往需要吞咽数次,“毒胶囊”事件曝光后,选择这种剂型时更谨慎了。其次,部分人以用量小见效快为选择剂型的标准。
面对中药制剂中常见的大蜜丸、水蜜丸和浓缩丸等剂型,受访者主要有两种选择态度,一种嫌大蜜丸不好吞咽,会选择更易吞服的小颗粒水蜜丸和浓缩丸;另外一种是在心理上认同传统工艺,认为大蜜丸疗效好,不会选择水蜜丸或浓缩丸。在颗粒冲剂的选择上,多数不会选颗粒冲剂,冲剂停留在口腔时间长,舌尖会留有似甜似苦的怪味道,可以直接吞服的剂型更省事。颗粒冲剂可能更适合儿童服用。
口服片剂和胶囊药效的发挥,一般需要先在人体内经历崩解释放这一过程。普通口服药物在人体内崩解溶出有两个部位,一是胃,二是小肠。研发药物时,选择在哪里崩解释放药物,和药物的性质有关。
有些药物不适合在胃酸环境中崩解释放,或者对胃黏膜的刺激较大,从药物有效成分保存上及药效的发挥上,则更适合在弱碱性的肠道环境里释放,比较常见的需要在肠道里溶解的药物有阿司匹林肠溶片、奥美拉唑等。无论在胃里还是肠道里崩解释放,最终,药物都需要吸收入血液循环,再被带到它需要发挥作用的部位。
相对于片剂和胶囊,口服液在人体内无需崩解溶出,吸收速度更快。
不同剂型的药物设计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病理生理状态和不同需求的患者,对于吞咽功能有障碍的患者和急诊患者而言,注射针剂是见效快、便利性高的给药剂型。对于儿童患者而言,从适合婴儿的滴剂、到适合幼儿的口服溶液,再到迎合儿童口味的咀嚼片剂,均考虑到了不同生理阶段人群的承受能力和服药依从性。从携带的便利性上讲,口服溶液与片剂及胶囊相比,还是略逊一筹。
其实,不是所有药物都适合制成多种剂型,有些药物不适合在液体的环境中长期稳定保存,限定了它无法制作成溶液剂和注射液等液体剂型。一些在空气中易氧化变质及易潮解的药物可以通过包衣技术制成片剂更利于长时间保持药效。制成混悬液的药物多数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难以制成均匀的液体制剂,需要通过减少药物颗粒大小、加入表面活性剂等方法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液体制剂。
另外,一些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更适合制成软胶囊剂,外附的胶囊能将药物对光、氧敏感的功能性物料与空气、光线隔离开来,避免有效物质的氧化,使产品在有效期内保持含量稳定,保证功效的发挥。
不同剂型药物的加工制造工艺均有一定差异,有的差异会很大。由于工艺流程不同,产品的制造成本会有差异,这也是影响药品定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定价原则中,不同剂型间的差比价规则正是基于相关剂型间差比价系数对药品价格进行换算的模型。
剂型因素可以决定或影响药物稳定性、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且可减少服用剂量提高患者依从性,这也是药品生产厂家在剂型上不断出新的原因所在。通过剂型改变提高服药者便利性的案例有很多,如“清肺消炎丸”剂型由小蜜丸改为水丸后,服用量从8克降为5克,且含蜂蜜量也大大降低,减轻了糖尿病病人的服药负担;“藿香正气水”改为软胶囊后,去除了“藿香正气水”中的酒精、改善了口感;“阿斯匹林”做成肠溶片后减少了对胃粘膜刺激等。
综上所述,面对同一种口服药物的多种剂型,临床医生是根据患者病情来选择适用的口服药物剂型的;而患者的选择口服药物的出发点,应该这样:首先是生理需要,其次是个人喜好;但最好购药前征询您的主治医师的意见再选购口服药物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