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今历代医家对中成药的应用,如时间、次数、温度、禁忌等十分重视。现代研究也表明,中成药和西药一样,只有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而且要持续、稳定,才能充分发挥疗效。否则会降效失效,贻误病情,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中成药品种繁多、性质各异,服用时需综合考虑病情与年龄、体质等因素,区别对待。
空腹服驱肠虫药
如乌梅丸、驱蛔丸、化虫丸等,需在清晨空腹服,使药物迅速入肠,保持较高浓度,达到杀虫目的。
饭前服(食前10~60分钟)滋补药或贵重药
如人参酊、鹿茸精、人参再造丸、生脉散、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等,宜饭前服,以利充分发挥作用。健胃药如健胃散等,是利用药物的苦味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从而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故应在饭前10分钟服用,而且不宜冲淡,更不要加入白糖、果汁等,以免降低药效或失效。胃痛药(即制酸止痛药)像安胃片、乌贝散、胃痛散等,在饭前半小时服,可直接中和胃酸,对胃黏膜起到保护作用,胃痛时可随时服用。另外,某些祛痰药如远志、紫菀等,口服后易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呈现祛痰作用。故远志糖浆、桔红丸、止嗽散、止咳糖浆、信宁咳糖浆等,均需饭前服,才有明显的作用。但胃炎及溃疡病人应避免使用。
饭后服(食后15~30分钟)助消化药
如六神曲、健脾丸、枳实导滞丸、香砂枳实丸等,主要由消食导滞的药物组成,在饭后15分钟服用,可充分接触食物,发挥最大作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如黄连羊肝丸、黄连素片等应在饭后服,这时胃内充满食物,药物被稀释可缓和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睡前服(临睡前15~20分钟)安神药
如朱砂安神丸、枣仁胶囊、养血安神糖浆、五味子糖浆等,均需在临睡前30分钟服用,以帮助入睡。缓泻药如通便润肠丸、麻仁丸等,在临睡前服,次日晨即可排便。
定时服抗疟药
如七宝散、清便饮等,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调经药宜在临近经期前数日服。
酌情服
对于急病,则不拘泥时间,可不分昼夜地给药,以求迅速缓解病情。如病人高热时,银翘散一日2剂,分4次服,开始每2小时1
次,以维持药效。冰滴丸、冠心苏合丸等通常早晚各服1次,但在心绞痛发作时,可及时加服。发汗剂、泻下剂应掌握以得微汗、得缓泻为度,如桂枝汤、麻黄汤可将一剂分作3次服,首次服后得汗则停服,若无汗,可在半日内再服2~3次,但需防止大汗淋漓,引起虚脱。又如大、小承气汤应分2~3次服,首次服后已产生致泻作用者,可立即停服,若仍无大便者可再服。
加“药引”服
有些中成药需要“药引”配合,将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作针对性治疗。如七厘散、再造丸等宜用温黄酒送下;附子理中丸、藿香正气丸等宜用生姜汤送下;六味地黄丸、锁阳固精丸等宜用淡盐汤送下,使药物直达病灶,提高治愈率。
外用
一般外用药均不得内服,还要注意不同的用法,像生肌散、珍珠散等,只要直接撒于疮面上就行了。而紫金锭、蟾酥锭等则要用食醋将它们研磨成糊状,外敷患处;七厘散、五虎丹等需用白酒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如意金黄散需用清茶或食醋调敷患处;武力拔寒散需用鸡蛋清(加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摊于纸上,再贴于患处。
总之,中成药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必须根据医嘱或说明书合理应用,才能充分发挥疗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