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泛舟:感染时血小板为何减少?
(2013-12-27 00:03:06)
标签:
365指标外界因素受害者物质健康 |
血小板的生存时间为7~9天,而骨髓每天生产约2.5×1011个血小板,释放到循环血液中。这些血小板在血循环中循环绕行10000周后消失,总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和功能正常,是维系这个平衡的主要因素。这些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收缩、止血、凝血、炎症反应、血管新生和细胞凋亡等多种重要功能。
血小板在循环过程中,不断与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信息”交流:血小板可释放或传递影响内皮细胞功能的物质;内皮细胞也表达或释放能够抑制血小板功能,或促进血小板活化的表面受体或可溶性介质。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感染时,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发生改变,这两种细胞均被激活,二者之间相互作用,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破坏增加。感染后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也启动了对病原微生物的反应,使炎症反应放大、更多的细胞因子参与进来。如此一来,血管内皮细胞进一步被激活,同时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最终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在血管内皮细胞上,或被吞噬细胞吞噬。另外,感染后骨髓中的吞噬细胞数量增加,以及长期、大量应用半抗原性抗生素等,也会引起血小板的进一步破坏,数量减少。
血小板既是感染的受害者,又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可使炎症反应进一步扩大。因此,临床上也把血小板计数当做感染严重程度的衡量指标。
前一篇:医海拾贝:眼泪不只表伤心
后一篇:医海泛舟:“冰、火”人格与糖尿病